4631148 发表于 2018-7-25 11:18:23

2018依法治市 势在必行

          城市,历来被视为社会的统治中心和人类文化的象征。城市也集中了几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乃至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依法治市,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来有效地控制和疏导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活动,全方位地把城市的经济、行政、市政建设和其他事业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调整和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以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城市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社会安定团结的宏伟目标。因此,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治化已势在必行。
  一
  马克思指出:“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也就是说需要政治”。因而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必然显现出国家宏观职能的中观化或微观化,呈现出政治性、行政性和法律性的特点,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纵观历史,城市诞生之初,往往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如古希腊的城邦,此时的依法治国实质上是依法治市。随着国家领土的扩展,城市成为国家重要的行政单位和各级政权机关所在地,依法治市则构成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这在阶级社会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特点并不因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而归于消逝,相反,由于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职能的进一步强化而日益显示出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经过九年来的改革,我国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开始得到确认和发挥,一大批改革试点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新兴明星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增强了活力、凝聚力和辐射力,推动了商品经济和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孕育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的诞生,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结合点,为实现宏观分层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形势之下,依法治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http://

  其一,依法治市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与体现。
  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把法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并严格依法办事,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不可须臾离开的圭臬。法制的全国统一性和最高权威性是依法治市的内在根据。城市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依法治市,才能保证宪法和法律的付诸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也才能把城市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其二,依法治市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科学化得以实现的必要保障和条件。
  建设和管理城市,必须考虑如下因素:1.城市的高度集中性。“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这种集中性将与日俱增;2.城市文明的高度发达。古代,尤其是近、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都可以在城市找到它的起点;3.强大的开放辐射力。伴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拓展深化,城市对周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吸引力、辐射力进一步加强,如市管县的体制就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4.复杂的有机性,城市是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机构组织、企业单位及人口等复杂因素构成的有机体,而不是上述因素的随意结合;5.不断恶化的“城市病”。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污染、能源紧张、水源匮乏、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等等城市问题。上述因素直接决定了城市建设和管理必须有科学的思想、预见,要根据科学的统计、监测等数据制定出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但是,运用上述科学技术的建设和管理只有沿着法制的轨道方能产生效能,这是因为:http://

  首先,科学建设和管理的权限离不开法律的授权。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城市各级政权机关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职责、权限。规定了城市的一切单位、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
  其次,科学化建设和管理的民主决策靠法律制度化、定型化。其付诸实施靠法律程序化。法制是科学管理权威和效能的保障,维系科学管理稳定性、连续性。
  最后,健全的法律是一个城市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生活秩序的保证。如果没有法制,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将失去依托与环境。
  其三,依法治市是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总结。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号召我们:“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三十多年来我们在学习管理和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反思历史,痛感法制的缺如。长期僵化单一的行政手段,往往造成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一个将军一个令”、“人在政在,人去政息”的混乱局面。尤其是在我国条块分割严重的体制下,城市里同驻许多隶属不同的单位,由于缺乏一体运行的规范,这些单位或各自为政,或争功诿过,导致城市建设和管理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这就迫切需要总结经验制定出统一的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法,来调整城市的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关系。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城市政府职能的转轨,工作中心转到成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来,并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这必然要求加强法制。http://
  其四,依法治市是各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成功启示。
  世界各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都非常重视法律手段。就宏观分层管理的模式而言,立法控制,有所谓一般法案制、特殊法案制、分类法案制、选择法案制、自治法案制等等。就城市专门法规而言,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有完备的城市法规,如英国议会于1835年就制定了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城市政府组织法》。德国于1853年即有了一个统一的《普鲁士市政法》。法国政府于1954年为了实现全国性的“地区整治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严格限制巴黎、里昂、马塞三大地区及东北大工业区的人口和工业的盲目集中,对违章建设处以巨额罚款。日本东京在1956年制定了《首都地区发展法》。这些国家城市法规体系相当完备,形成了从城市基本法到单行法、技术法规的城市法规体系,涉及到城市的几乎所有方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于外国依法治市的模式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这种运用法律手段来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利用。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管理和建设好自己的城市。
  其五,依法治市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处在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点,中央批准的综合改革试点市、计划单列市、16个机构改革试点市的中等城市、大批各省和自治区批准的改革试点市,以及今年将进行的一些单项超前性的改革试点市更是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改革必然涉及到:两权分离后城市企业采取何种经营机制?政企分开后政府职能如何转变?等等,诸如此类都牵扯到依法办事的问题。因而依法治市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体制改革。http://

  二
  依法治市,经纬万端。它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多层次、多变量的综合性社会法治系统工程。它的提出决不是一个权宜之计,其实践更非一蹴而就。它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依法治市 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