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慢性胃炎穴位贴敷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摘要:总结近5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不同证型的研究进展。从疾病辨证分型、辨证用药、组穴规律方面对单纯或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的文献进行综述。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但仍需紧密结合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条目更新,实施严谨的科研设计以进一步论证中药穴位贴敷的疗效。http://
关键词:穴位贴敷;胃炎;辨证;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085-03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常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隐痛,并伴有嗳气、反酸、纳呆等症状,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痞满”等范畴。本病属常见病及多发病,估计的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相平行。北欧及北美有1/3的成人感染Hp,南欧、中欧和南美Hp感染率在50%以上,亚洲Hp感染率为54%~76%,中国30~69岁的年龄段调查显示Hp阳性率为63.4%。本病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抑酸、胃黏膜保护、抗幽门螺杆菌等方法,但疗效不甚显著。穴位贴敷疗法是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经穴吸收药物以达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畅达气机的目的,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本文就近5年穴位贴敷治疗CG不同证型的研究综述如下。
1辨证分型
2003年重庆会议共识将CG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含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2011年天津会议修订为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唐旭东等在CG中医治疗指南中将CG划分为脾胃虚弱证(包括脾胃气虚和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证(包括肝气犯胃和肝胃积热)、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瘀血停着证,各证型或独立存在,或夹杂致病。李乾构等的著作中将CG划分为气滞证、虚寒证、郁热证、阴虚证、瘀血证等。程霞的339例患者调查显示,CG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为主,约占49.58%,其次是肝胃不和证(25.07%)、胃阴不足证(17.40)、脾虚湿热证(5.1%)、胃络瘀血证(2.65%)。姚星的423例患者以肝胃不和证(48%)最多,其次是脾胃虚弱证(26%)、脾胃湿热证(18%)、胃阴不足证(7%)、胃络瘀阻证(1%)。总之,以脾虚(虚寒为主)和气滞(或称肝胃不和)为较常见的两大证型。
2辨证用药
2.1气滞证沈维用穴位贴敷联合柴胡舒肝散加味治疗44例肝气犯胃证胃炎。贴敷方用自拟吴茱萸、花椒、沉香、艾叶、川芎、干姜,黄酒调后敷神阙穴,再用频谱仪照射15 min;对照组43例患者口服奥美拉唑、硫糖铝片治疗。1月后治疗组痊愈12例、有效23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优于对照组(83.7%)。刘宇聪以西咪替丁治疗为对照组,治疗组45例患者用丁香、干姜、元胡、肉桂、白蔻仁、苍术、白胡椒、白芍、莪术各3g研成细末,加入米醋调匀外敷中脘、神阙、足三里穴。10 d后治疗组治愈11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1%,优于对照组75.55%。胡婷婷等综合运用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传统疗法治疗肝气犯胃证患者,方用麝香、丁香、干姜、白芷、吴茱萸等外敷中脘穴,3 d为1疗程,疗效显著。
2.2虚寒证芦志娟治疗组50例用炮附子、细辛、白芷、吴茱萸等,适量生姜汁、蜂蜜调后外敷足三里 、中脘、脾俞等穴,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0 d后贴敷组总有效率91.11%,优于对照组75.55%。孟凡君60例治疗组患者运用肉桂、干姜、高良姜、丁香、荜拔等贴敷上脘、中脘、下脘等穴,治疗后患者胃脘痞满、隐痛、嗳气、大便稀溏、胃寒怕冷等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且12 d后疗效优于治疗6 d后的疗效。刘宪华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7 d后,温胃帖组在止痛疗效、疼痛积分变化、止痛起效时间、总体疗效等方面均优于空白贴组。陈枝俏等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内服加温胃方(黄芪、党参、干姜 、肉桂等,生姜汁、蜂蜜调)外敷脾俞、胃俞等穴,总有效率分别为87.5%,优于单用香砂六君子汤的对照组63.3%有效率。李力等以西药口服为对照,治疗组60例用黄芪建中汤口服加中药外敷,方选干姜、花椒、肉桂、公丁香、吴茱萸、制附子等,生姜汁调后外敷脾俞、胃俞、肾俞等穴,主要症状积分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潘东洪等用黄芪建中汤合并贴敷,方用黄芪30 g,白芍20 g,桂枝15 g,干姜10 g,吴朱萸20 g等加减打粉,鲜榨生姜汁加2mL黄酒调。中脘、关元、膈俞等穴单双日交替贴敷,2周后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22例、有效13例、无效2例,其总体疗效、胃脘痛程度改善、3个月复发率上均优于西药泮托拉唑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郁热证佘世峰研究发现,治疗脾胃湿热证,黄连、木香、元胡、栀子合用疗效最佳;选穴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合谷穴疗效最佳;贴敷2 h较4 h疗效为佳;以生姜为辅料疗效较黄酒、醋为佳。胡晓燕等对30例脾胃湿热证患者用黄连、木香、延胡索各10 g,加姜汁调和后外敷中脘穴,对照组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后?N敷组痊愈24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
2.4阴虚证张晶瑜等使用穴位贴敷加离子导入治疗35例CG患者,其中胃阴不足证4例。贴敷方用红花10 g,元胡20 g,川楝子20 g,炙甘草6 g等。贴敷主穴为中脘、神阙、脾俞、胃俞;配穴为内关,足三里和三阴交。胃阴不足证患者有效1例,无效3例,疗效次于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胃炎患者。
2.5瘀血证潘洋等口服胶囊加用香丹化瘀止痛贴治疗瘀血停胃证患者。穴位贴制法:丹参、香附、乌药、元胡、三七等,生姜汁加蜂蜜调成糊状,外敷神阙、中脘、章门穴。1个疗程后,贴敷组治愈16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单用芪朴理气止痛胶囊83.33%。段婷娜等用活血止痛散贴敷配合红外线灯照射治疗。取蒲黄30 g,五灵脂30 g,肉豆蔻20 g,香附30 g等外敷胃脘部,每5 d更换1次,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2周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其他证万俊华等将120例浊毒内蕴型CG患者分为对照组66例(中药口服)和治疗组54例(中?口服联合穴位贴敷)。方用黄连、木香、元胡、栀子,陈醋调后外敷足三里、神阙等穴。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81.8%。陆燕霞等用穴位贴敷联合拔罐治疗脾胃气虚证胃炎患者30例,对照组30例用西医治疗。贴敷方用白芥子100 g,细辛50 g,胡索100 g等,适量生姜汁或蜂蜜调后贴敷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2组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0%,贴敷组在总体疗效及胃脘痛积分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
3组穴规律
经检索,少部分研究取单穴,单用中脘或神阙穴,最多者外贴16个穴位,以3~8个穴最常见。运用频率最高穴位依次为中脘穴,占78.85%;其次足三里穴,占57.69%;胃俞穴占46.15%;脾俞穴占44.23%;神阙穴占40.38%。配穴方法主要有:
3.1本经配穴法胃炎病位涉及胃、脾、肝,足阳明胃经选择本经穴梁门、梁丘、天枢、足三里;梁丘为胃经之郄穴,足三里为胃经之下合穴。足太阴脾经本经穴公孙,为胃经之络穴。足厥阴肝经本经穴章门、期门、太冲、行间;太冲为肝经之原穴。
3.2表里经、会穴配穴法肝经的表里经为胆经,配胆经之下合穴阳陵泉。中脘、膈俞、章门、膻中均属于八会穴,为腑会、脏会、气会、血会精气聚集之处。公孙和内关穴均属八脉交会穴之一,主治心、胸、胃疾病。
3.3俞募配穴法胃俞配中脘最为常见,其次脾俞配章门,肝俞配期门,大肠俞配天枢均为俞募相配。中脘为胃经之募穴,章门为脾经之募穴,期门为肝经之募穴,天枢为大肠经之募穴。
3.4随证配穴法肝胃不和证配期门、阳陵泉;脾胃气虚挟气滞配梁门、梁丘、足三里;脾胃湿热配丰隆、阴陵泉;脾胃气阴两虚配三阴交;气滞血瘀配血海、太冲等穴;肾阳虚证配关元、命门、腰阳关。
3.5局部配穴法胃脘部也有配局部穴位,如上脘、下脘、建里穴等。
4讨论
早在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肚脐填药、敷药的记载。《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巨著中皆收录大量治外科、儿科、内科、五官科、急救等外敷方剂制法与用法。至清代,穴位贴敷外治法逐渐趋于成熟。外治法集大成人物吴尚先提出外治药与内服药医理相同,即“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研究发现,穴位贴敷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慢性疼痛等领域正效应率达80.0%及93.3%,43.3%~69.3%的患者疗效显著。
然而,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的系统评价发现,1989~2013年的289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总体较低。本文通过近10年的文献检索发现,仅20%左右研究依据具体的辨证分型进行贴敷治疗,且集中于虚寒证研究,其他证型较少涉猎。整体研究设计具有干预混杂因素多、随机方法介绍不详、未重视盲法设计、未介绍脱落及剔除病例、质量控制阐述不清等问题,因此,其疗效仍需要通过更为规范、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行验证。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不同证型的精准贴敷方,甚至可以异病同治,推广至其他疾病同一证型的患者。对疗效确切的贴敷方,进一步开展贴敷节气、子午流注等时机、疗程、赋形剂、制备工艺等研究,以最大程度提高疗效。同时开展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的同步监测,以更客观地验证穴位贴敷的疗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2):119-128.
李世通,杨兵.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现状.临床医药实践,2016,25(1):53-55.
陈果,薛智慧,向娟,等.艾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导报,2016,22(12):90-92.
史丽英.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11:38-40.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003年重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Tang X D,Lu B,Zhou L Y,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chronic gastritis.Chin J Integr Med,2012,18(1):56-71.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等.实用中医消化病学.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程霞.慢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姚星.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初步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沈维.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口服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87例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34.
刘宇聪.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2):70-71.
胡婷婷,于睿.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的护理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215-2216. 芦志娟,刘敏.胃枢宁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5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河北中医,2012,34(7):1091-1092.
孟凡君.胃宁方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型)临床疗效观察.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刘宪华.温胃帖对虚寒型胃脘痛止痛疗效的临床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陈枝俏,涂燕云.温胃方穴位外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胃虚寒型CG40例.河南中医,2014,24(4):708-709.
李力,周晓玲,税典奎,等.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CG120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8):471-472.
潘东洪,陈柘芸,吕艳,等.穴位贴敷联合温经姜疗治疗10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196-2197.
佘世锋.穴位敷贴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临床优化方案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胡晓燕,何琼霞,王玲玲,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30例.福建中医药,2016,47(2):60.
??晶瑜,于欣立.穴位贴敷加离子导入治疗CG35例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77-80.
潘洋,胥颉,冯洁,等.香丹化瘀止痛贴穴位敷贴治疗胃痛临床疗效分析.中国海南海口:2011.
段婷娜,何鲜平.活血止痛散治疗瘀血阻络型慢性胃炎的探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175-176.
万俊华,石新涛,陈秀荣,等.化浊解毒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浊毒内蕴型慢性胃炎效果观察.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4):382-383.
陆燕霞,蒙丽,陈如卉,等.中药拔罐联合穴位贴敷在治疗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当代护士,2016(8):1-3.
刘卫琴,刘阳.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胃痛的护理体会.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2):115-116.
周定伟,温木生,刘莉,等.穴位贴敷疗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四川成都:2013.
李佃贵,刘建平,杜艳茹,等.穴位贴敷加耳穴配合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胃炎痞满证的疗效观察.中国云南昆明:2012.
潘广文.药物贴敷治疗慢性胃炎128例的体会.内蒙古中医药,2014,33(9):91.
刘保延,彭锦.常见病中医穴位贴敷疗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1-18.
He G H,Ruan J W,Xiang T.Effectiveness of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in common chronic diseases,with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principle.Ann Palliat Med,2014,3(1):32-36.
杨雪菲.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的系统评价.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17-09-1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