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7|回复: 0

2018浅论全球视角下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框架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2: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区域竞争力;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集聚
  论文摘要:竞争力信条吸引了一大批崇拜者和追随者,但区域竞争力的含义却十分复杂且存在许多争议。在充分论证区域竞争力分析框架可行性的基础上,该文以要素禀赋体系为出发点,潜在效益的释放为一个理论支点,集聚经济效益为间接传递机制,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和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关于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可为深入全面地认识区域竞争力并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提供一个视角。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区域复活是财富组织和的主要轨迹,区域竞争力的增强是区域再生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从迈克尔·波特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1990)出版以来,区域竞争力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和争论,还在不同层次政府部门的经济政策文件中被不断提及,日益成为政策制定的主要议题,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并创造条件来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国家政府机构的重要任务。
  当然,对竞争力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它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它在不同的地域层面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确定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子并创造促进这些因子,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绩效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区域的掌权者注重构建地区竞争力指标来衡量在与其他区域比较时自身的相对位置,并试图通过制定有效的策略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提升本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速,区域面临日益强烈的竞争压力,促使人们在区域的层面上思考制定怎样的政策应对这种挑战,决策层也把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并倾向于把贸易业绩和企业(或产业)生产力合并为竞争力这个单一的实体。
  
  1.区域竞争力相关研究
  
  现在关于竞争力的许多研究,尤其是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大部分分析的主要出发点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状况、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还涉及两个辅助要素,即政府和机遇,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上述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考虑到采用GDP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来定义竞争力存在许多问题,这个模型超越了用人均GDP和失业率作为衡量工具的局限性,在运用到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研究时十分有用。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倾向于全盘接受,而非批判性解“钻石模型”仅为国家层面上竞争优势的一个分析框架。
  鉴于不同的地域层次,地理集聚效应使人们在研究竞争力时质疑国家是否为最佳的划分单位。在国家尤其是国际层面上,区域竞争力可理解为某区域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获胜的能力,包括占有大部分的出口份额,或者吸引了大部分的资本和劳动力。但在次国家层面上,区域和城市在国内竞争下的特色会浮现,进而强化国家的竞争优势。
  
  2.建立区域竞争力框架的可行性分析
  
  建立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框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地域层面。企业在价格和非价格上的竞争以它们的产出为特征,因此,在产业层面上的竞争力很容易被人理解。价格和非价格因素受区位尤其是的影响,这些成本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成本包括租金、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等,一个企业专业化水平越低,这些成本的付出就可能越大。间接成本对企业而言是外部的,因此存在外部效应的出现,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企业在区位上利用它们的程度将决定处在特殊区位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认为产业层面上的竞争力的集合和间接成本上的优势一起构成了城市竞争力,正是这两类因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和统一才决定了城市竞争力内在的一致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与区域竞争力的含义相比,城市竞争力概念能应对人们在区域尺度上提出的各种质疑。
  区域竞争力既不是所有企业实力的简单集合,也不是国家经济的权重分解,它可看作是一系列因素累积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成本等传统因素,也涉及企业规模和创新的能力等。那么区域是以何种方式展开竞争?区域竞争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情况:(1)区域通过吸引国外资金、私人资产和资本的能力获得;(2)区域为了获得劳动力资源而吸引技能型雇员、企业家和具有创造力的工人,并在本地劳动力市场塑造创新的环境;(3)区域通过吸引知识和创新活动获得新技术。以上设想也可以从新古典理论、收益递增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三个理论的观点中得到阐释。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争论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即汇率和收支平衡的作用。区域层面上的收支平衡对区域竞争力十分重要,区域之间的非价格竞争对理解贸易流向同等重要。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国家层面上确定或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下,区域间相对价格的改变并不会带来国家利益的增加,试图通过降低利率、贬值货币、补贴和贸易壁垒等手段来改变相对价格以期使衰退区域重新获得竞争力的努力只是白费。竞争力的增强由本地化优势决定,主要依赖于非价格和非贸易因素,如制度根植性、权力结构、融合程度和示范效益等等。这些优势可以作为外部经济的一部分为区域所攫取,并以建立本地优势为目标,建立起影响区域潜在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产业或部门。波特指出了产业集簇和贸易性集簇及其溢出效应在区域经济绩效上的重要性,认为产业集簇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其竞争优势来源的基础。实际上,贸易性集簇的相对生产力可以取代产业的相对生产力而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标准之一。
  
  3.区域竞争力框架的构建及其内部关系的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国家的次一级层面上,把区域作为基本的划分单位有其时代的必然性。笔者认为可用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思想和潜在效益的释放来透视不同层面的竞争力,区域可通过集聚经济的间接传递机制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与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联系起来,并将之置于一个框架,全面理解区域竞争力内在涵义。
  3.1比较优势理论为奠定了基础。在领域,比较优势概念很早被人提及(归根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而对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研究相对迟一些。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通过专业化生产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即使它不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也可看作是一场正和博弈。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条件反映了各个国家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各国可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竞争优势,而区域或城市内的初始要素禀赋条件和技术知识等是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可以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家层面上的作用十分明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