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8|回复: 0

2018中国经济增长:主流和虚热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4: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看待和评价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表现,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界特别关注的重要话题。中国经济列车的运行确实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2003年和2004年第一、二季度的增长曲线,向人们显示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提速可能已经开始。同时,社会经济生活中也确实出现了投资和货币,规模“超常增长”等虚热的征象.现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拧紧开始发生作用,并得到相当认同。对此,我认为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
  我的第一个基本分析是,这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提速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这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运行的主流。无论政府政策进行怎么样的调控和矫正,都难以改变这种经济主流运行的基本趋势。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加速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它是市场消费力聚集性增强、市场供给条件变化和经济周期三个因素合成激励起来的
  为什么说这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提速,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呢?
  经过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的长期积累,中国经济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已经出现了工业化加速发展和逐步升级的现象。一个突出的实例是,在2003年GDP增长的9.1%中,制造业的增长贡献高达70%以上,其中40%—50%的增长又来自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部门的增长推动。对此,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不合理的宏观结构状况,比如说制造业发展势头过猛,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份额少得可怜等等。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又自有其客观的经济理由。这里一个最基础的推动力量,就是来自国民收入和国民消费的发展与演进,以及这种发展和演进对市场消费力变化的巨大影响。
  当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特别是一大批城市居民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4000美元甚至更高之后,国民收入和国民消费的状况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和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很大的情况下,计算国民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指标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在中国现阶段,有实际经济意义的是,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消费水平及其规模状况。这个社会中等收入阶层,是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核心消费群体或主体消费群体。这个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成员,主要是指月收入超过3000元和年收入在40000元人民币左右,家庭金融资产或不动产在30万元左右的收入人群。这个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据各方面的分析估算大约有1亿5千万人左右。他们还是我国11万多亿元城乡人民币储蓄和6000多亿美元外汇储蓄的储户主体。这个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其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进步和消费偏好的变化,以及成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拉动中国国民收入和国民消费,乃至于对推动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原动力性质的推动作用。
  从中国近十年来的发展情况看,这个社会收入阶层具有特征性的消费偏好,大量集中在购买商品房(包括住房更新和购买第二套住房)、家庭轿车、高科技电子产品和旅游消费等经济领域。这些经济领域的直接发展和产业联动性扩展,是拉动现阶段中国市场消费力增长、变化的主要引擎。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这种拉动市场消费力增长的主要引擎总是处于高热发动状态的。实际上,这些消费领域的市场增长也是时快时慢,市场购买力的扩展时紧时松,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不断升级、不断强化的,而且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持续性和后续性。最重要的是,在长期积累和其他各种条件的引动下,这种市场消费力可能出现聚集性增强。
  中国入世后发生的一系列市场供给条件的变化,对市场消费力的聚集性增强就是一个重要的刺激因素。中国人世后大幅度降低进口汽车关税,境外电信行业和汽车制造等大公司的大规模入境投资,等等,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使原有消费主体结构几乎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消费群体大大扩展。同时,消费信贷制度的改进和消费信贷的倍增,又进一步刺激了这些社会消费和市场购买活动的扩张。
  在这里,一个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或者说关键词,就是规模——消费总量的规模和市场购买力总量的规模。一旦这种消费领域及其市场购买力的总量扩张到一定规模,例如商品房的销售额达到每年数千亿甚至近万亿元,家庭轿车的购买达到每年二三百万辆,电话的增加达到1亿多部,而且增量每年持续大幅上升,这时,消费总量的规模和市场购买力总量的规模就会在产品的规模供给、规模效益和规模竞争的激励下,引起产品生产的装备制造、原材料和能源生产的大规模扩张。这就是所谓重化工业迅猛增长的基础因素。例如,当家庭轿车的消费总量和购买力总量大规模增长时,作为生产装备制造的生产线和作为生产原材料的钢铁生产,必然随之大规模扩张当商品房的消费总量和销售总量持续大规模增长的时候,与此相关的建筑材料——水泥、钢铁、铝等行业也必然大规模扩张。此时,大量的社会投资和货币信贷也一定会因为这些领域、行业的投资即期收益和投资预期收益的吸引,出现大规模的集中投入。
  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完全可以证实上述分析。
  现在各方面最关注房地产、汽车、钢材、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热度扩张,其中,房地产和汽车属于最终消费品,它们的情况可以从上述分析中得到直接解释。钢材、水泥、电解铝属于典型的原材料产业部门,它们的主要产业衔接也非常清楚。2003年,我国生产钢材2.5亿吨,其中线材的60%左右用于房地产和建筑业,板材用途比较复杂,其中高端钢材的相当部分用于汽车制造;水泥消费的8亿吨中,约50%以上用于房地产和建筑业电解铝548万吨的消费量中,也有40%—50%是用于各种建筑材料的。
  这种市场消费力出现的聚集性增强,以及由这种增强效应引动的基础产业部门的大规模发展的情况,在2003年后又适逢市场经济周期(短周期)的增长上升环境。中国的经济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治理通货膨胀的原因,从1993年到1999年出现了连续7年的缓慢下降,大约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1999年下滑到接近衰退边缘的7.1%。2000年,在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经济增长的上升拐点开始出现,当年GDP增长8%。在2001年的微小波动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第一季度,又分别上升为8%、9.1%和9.7%。这样,经济原动力的聚集性增强和经济上升周期环境的综合因素,就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出现新一轮提速的客观条件,增长上升的曲线可能更加陡直一些。
  可见,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发生的若干产业部门的超常增长现象,反映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经济动态过程。它源自国民收入和国民消费的变化,又逐步传导到市场需求和市场销售的大规模扩张,再引动基础产业部门的大规模发展……这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原动力聚集性增强的自然表现。当前人们集中议论的所谓经济“过热”现象,完全是事出有因的。只要这种内在动因继续存在,经济“过热”的状况就不可能真正停下来,而且一定会以各种方式继续扩展。如果硬要使用各种方式进行矫正,就可能使原本可以更有利推动持续高速增长的因素受到抑制。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确实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经济虚热现象,引发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继续发展,也确实给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带来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但是,对发生经济虚热问题的原因,现在大多数人都在一般市场活动的过程中去寻找,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如果再寻此探讨政策调节的思路,就可能发生更多的偏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