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本版
用户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
返回列表
查看:
296
|
回复:
0
2018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
[复制链接]
4486285
4486285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14: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强国富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对中国经济转型目标选择的研究。现在有些经济学家依据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纯粹的”市场经济就是一片均衡最和谐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这种“纯粹的”市场经济。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试图从市场经济类型、生产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三个方面,就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选择问题谈些看法。
一、市场经济类型的目标选择
把中国经济转型目标定为“纯粹的”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现实转型过程中通常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他们所说的从计划经济向“纯粹的”市场经济转型,实际上指的就是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只不过他们有时又自相矛盾地假装把这种市场经济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是,计划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东西,市场也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东西,谁来主导财富生产和分配,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分歧。在这个问题上,后者主张由少数资产者来单独主导,前者主张由广大劳动者来共同主导,从而使中国经济转型在目标选择上有了市场经济类型的明显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类型的目标选择,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是一种以市场交换协调机制为基础、以其他协调机制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可能是一种西方经济学倡导的只用市场交换一种机制协调人们利益关系的“纯粹的”市场经济,因为如果没有其他协调机制的补充,单纯依靠市场交换一种协调机制的市场经济,只能是一种资本主义不和谐的市场经济。
这是因为,市场交换单独可以协调好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关系,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所需要的假设条件是极为苛刻的,正如物理学中的“真空”状态的假设一样,这种尽善尽美的市场交换的外部条件并不存在,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纯粹的市场经济,就是可以最佳兼顾广大劳动者利益的均衡和谐市场经济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事实上,那样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来自:在现实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人们的财产和权利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垄断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存在公共物品,存在外部效应和存在交易费用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打破西方经济学“纯粹的”市场经济和谐均衡神话,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以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逐步建立起各种有中国特色的具体生产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
主张把中国经济转型目标定为资本主义“纯粹”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大都倡导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实行苏东国家式的激进改革经济转型,并认为这样可以没有腐败和不和谐,效果最好。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中,霍多尔科夫斯基等少数资产者和官僚的积极性得到释放并暴富,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新的压抑和走向贫困。前苏联四分五裂,民族矛盾加剧,恐怖事件接连不断,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遭到了空前的衰退,西方国家对它也没给多少援助,还不断使用双重标准打击它。而从前苏联分裂出去的一些小国的广大人民更惨,因内部斗争导致军事冲突和政治动乱频繁发生,颜色革命此起彼伏,搞得国家满目疮痍,血流成河,很多人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经济混乱不堪。
为了避免苏东国家悲剧在我国的重演,我们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注重社会安定和谐,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类型的目标选择。争取在向这种市场经济类型的不断经济转型中,不仅建设好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保障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而且建设好政府规范的措施和合理的行为来监控市场主体行为,以使他们自觉地以把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为目标,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中心进行经济活动。对于我国具有这种目标选择的市场经济建设而言,经济转型需要做的工作有: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积极培育和规范金融市场;积极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和规范其他要素市场;加快流通领域的改革,规范市场行为,降低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和直接成本。
2.建立健全规范、有序、高效率的市场竞争机制。为此需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制定和完善关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律法规,严惩钱权交易和其他腐败行为;改善并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体系。为此,政府需要在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行为和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财政、金融、计划、收入分配等经济杠杆手段,引导、调节和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公平交易、经营成本社会化及其他“搭便车”行为。
4.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经营行为朝着有利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的方向发展。
二、生产管理体制的目标选择
在资本主义“纯粹的”市场经济的生产管理体制下,由于生产管理由少数资产者来单独主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对立的,资本家常以牺牲社会和他人利益为代价来增加自己利益,从而导致经济生活中充满不和谐。资本家投资建厂以后,凡事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他们投资的局限性、随意性,造成了投资决策的浪漫化、模糊化,制定决策不顾社会和他人利益,决策过程只是凭着“大概”、“可能”、“估计”、“大致”等非理性判断进行。这种生产管理体制使资本家投资建厂以后,不是靠健全的制度和客观事实来管理人,而是凭投资者主观的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看似事必亲躬,管得宽,抓得细,实际既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且容易出问题。以人情代替制度,其代价必然是管理的漏洞、经济的损失、亲情的失落和生态的破坏。
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管理体制为经济转型的生产管理体制目标选择,由广大劳动者共同主导经济转型中的生产管理,可以缓解和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管理体制下的上述不和谐,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富有活力和生机的微观基础。在社会主义生产管理体制下,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追求企业家单方利润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实体,而且同时还是一个开发工人能力、符合工人利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现代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社会生态经济实体。换言之,在生产管理体制转型中顾及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利益,可以建设适应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企业,这种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人”和“生态人”。与建设社会主义生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经济转型,可以在以下方面用制度创新规避不和谐:
1.通过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明晰的公司制改制,创造出可分割的、可交易的、可转让的、有数量界定的企业产权主体,并广泛利用现代交易方式和交易工具,便利和促进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企业资产货币化、证券化的流动,以实现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
2.重塑委托一代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关系,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一代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高成本、零责任、低效率”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构建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董事会、监事会及中介结构的工作开展形成权力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力图最大程度上解决委托一代理过程中的利益不相同、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四大难题。
3.进行企业可持续经济管理制度创新。这种新型的企业管理制度运作的主线不仅包括协调企业生产经营诸环节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同时也同样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与优化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企业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资源经济模式,通过企业投入的知识化和管理的知识化,使现代企业逐步从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投入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发展;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向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再利用的转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生态优化的企业可持续经济管理制度。
4.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一是从注重物资资本投入到注重人力财富投入观念的转变;二是从注重产品价值到注重知识价值观念的转变;三是从强调物资、资金管理到重视人文管理理念的转变;四是从重视企业内部效益到同时注重企业外部效益和企业形象的转变;五是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理念的转变。只有以这样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企业外部不经济性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从而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知识化的挑战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的要求。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