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6|回复: 0

2018多模态视角下的手势隐喻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4 16: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Charles Forceville将隐喻研究深入到了多模态层面,开拓了隐喻研究的视野,隐喻研究不再局限于言语层面,而是深入到非语言层面或多模态层面。手势隐喻是非言语隐喻的重要形式,和言语隐喻相辅相成,从而实现话语意义的构建和传达。本文以奥巴马对美国学生的全国讲话中的手势语为研究语料,分析演讲中隐喻性手势多模态意义构建的类型、特点和功能。从多模态角度探究演讲中隐喻性手势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从而为概念隐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6/view-10686127.htm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手势;演讲;意义建构
  1.引言
  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隐喻不是修辞,而是思维模式。与此同时,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具体的、熟知的源域到抽象的、不是很熟悉的靶域的映射。之后隐喻理论脱离了隐喻现象本身的研究,进入到人类的认知思维领域。由此我们得知隐喻不仅外显在语言中,而且还广泛存在于其他交流莫泰,如图片、音乐、声音和手势。以往的研究过分强调隐喻思维的言语表达,这掩盖了一些仅靠言语模态无法表征的隐喻思维(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2009)口头语言交际构成了一个本身就以多模态为特征的交际情境,故应用于该交流形式中的隐喻具有多模态潜质。语伴手势(co-speech/co-verbal gestures)作为与有声语言伴生的自发性手势不只是言语的插??(illustrators),更是内在于话语本身的一部分,是通向说话者思维过程的窗口。因此近年来隐喻的研究越来越注重从手势研究中取材,并强有力地证明了隐喻是各种模态下的认知加工过程的产物。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所选样本使用手势隐喻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从多模态的视角考察言语生成过程中言语隐喻和手势隐喻是如何合作的。
  2.研究概述
  2.1手势隐喻研究
  隐喻手势的研究最早见于19世纪安德亚迪约罗(Andres de Jorio)的著作,他发现那不勒斯人指代过去会指向身后,指代未来会指向前方。此后Wundt也注意到时间概念的空间呈现,他将表达另一领域概念的手势称为符号手势(Symbolic gesture).而近年来隐喻手势研究的真正兴起得益于三方面的发展:
  (1)心理学家麦科内尔(McNeill)开启的手势的认知研究。这一革命性创见获得众多支持者,手势不再被当作言语的副产品,手势与言语的同步性(synchronization)表明二者是同一认知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麦科内尔肯定融合主义(integrationism),认同语言学的去神秘化(demythologize linguistics),认为语言理论应该拒绝简约,提倡辩证整体,根植人类行动和物质的经验。这一主张在以身体哲学为思想背景的认知语言学家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应。
  (2)语言学家Lakoff 创建的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基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模式,作为基本认知机制的隐喻不应局限于语言表达,还应体现在其他的人类行为当中。认知语言学家强调身在心中、心在身中,手势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必然反映隐喻思维。
  (3)Forceville领军的隐喻的多模态研究。隐喻本质上是多模态的。佛塞维尔和约睿思阿帕里思(Urios- Aparisi)(2009)从认知角度对平面广告、漫画、电视广告及电影中的图像隐喻做了系列研究,使囿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的概念隐喻研究真正进入一个具有更广的人文视野的跨学科研究阶段(江桂英、王容花,2013)。隐喻手势同样展现出跨学科特质,受到包括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符号学、神经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Cienki&Müller,2008)。
  2.2多模态手势隐喻研究
  在当代隐喻理论的指导下,Cienki是把隐喻和手势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Cienki,1997,1998)。Cienki & Muller(2008)较为详尽地论述了隐喻、手势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倡导我们不应停留于从某一特定的模态来思考隐喻,而应把隐喻从本质上看作是多模态的。Muller & Cienki指出在言语和手势两个模态中,通过相同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及相同的目标域和不同的始源域呈现的多模态隐喻非常普遍,但以相同的始源域和不同的目标域呈现的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则较为罕见。他们对言语-隐喻手势的研究表明,“死隐喻”,即高度规约化的隐喻,也被作为隐喻表达而被积极地加工,揭示了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性本质。中国台湾学者Chui(2011)分析了有关“制茶”和“谈恋爱”两段汉语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手势中出现的概念隐喻,结果表明在即时多模态交际中,隐喻手势能为人们了解反映说话者注意焦点的概念化方面提供显性的额外信息。以上学者有关手势隐喻的研究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构建了较好的理论框架有关手势隐喻的研究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构建了较好的理论框架。
  3.用多模态隐喻分析奥巴马对美国学生的讲话中的手势隐喻
  奥巴马对美国学生的全国讲话的主题是梦想和责任,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大家更加努力奋斗,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理想不懈努力。整个演讲17分钟,其中手势语言大约为350处。本文从隐喻关键词和情感语言两个方面对奥巴马演说中的隐喻性手势进行识别。
  Mitterberg & Waugh指出,要理解源域对象(very object)和目标域抽象概念(abstract idea)之间的隐喻映射,前提是理解源域手势(hand)和目标域想象物(imagery object)之间的转喻映射。在演讲中,隐喻性手势语的意义构建同样遵循着转喻、隐喻的规律,呈现出多模态隐喻与转喻互动整合的特点。具体表现有:
  第一,转喻为隐喻提供必要的基础。奥巴马演说中有句话是 “I`ve talked about parents` responsibility for making sure you stay on tract…”如图1.1所示。大意是家长有责任确保你们走正路。奥巴马的手势是“右手掌手指并拢,直指向前方,并经历了三次点顿”。我们可以很容易从他比划的手势里获得一个“tract”的概念。然而,演讲者这里指的是一条抽象的、通向平稳的漫长而崎岖的“tract”。受众也随着奥巴马的手指,经历了一个先转喻后隐喻的过程。这个手势描述了两个阶段:第一步是呈现的空间“tract”,第二步是所暗示的人生的“tract”,后者更加的抽象。同样,听众也经历了两个解读过程:第一。通过转喻过程认识手势所代表的实际的“tract”;第二,通过隐喻,理解实际的“tarct”所代替的抽象过程。想象的实际道路可以通过手势本身来获得,但手势所呈现的路下的隐含的目标域及源域,只能通过隐喻来获得。目标域“正路”用言语的模态呈现,而源域则通过手势表达。在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过程中,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在时空交互中交错使用,从而实现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认知域之间的系统性映射,成功实现隐喻意义的构建。     第二,隐喻与转喻互动整合的动态性、层次性。图2.1,2.2和2.3显示了奥巴马在演讲中引用了著名篮球明星乔丹成功背后的故事“I have faile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in my life”(我的生命中失败了一次一次又一次)。这里奥巴马运用了一个复杂动态的手势,即右手掌手指聚拢朝下指,说一次“over”顿一下,然后再说“over”,再次顿一下,如此反复三次,总共说了三次“over”。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义呈现多元化。手指向下指向表明一次失败,然后从第一次手势的位置到第二次点顿的过程中,手指在空中划的弧度表明了从一次失败再到另一次失败的过程是,隐喻这种过程是曲折煎熬的。一共重复了三次,与话语中三次“over”想对应。但实际上其失败的次数远远不止三次。就如同在汉语中“三”“六”“九”等表多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指数。因此这里奥巴马的意思是在成功以前已经了无数次的失败。而观众理解同样经历了两次过程,一次是手势语言转喻,一次手势就是一次“over”,代表一次失败,而三次叠加形成的隐喻效果就是给观众的印象是在其成功之前已经失败了许多次。
  第三,隐喻制约着转喻体的选择。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体的选择不同,映射到目标域的意义特征也会有差别。我们知道,紧握的拳头既可以表示威胁恐吓,也可以表示加油鼓励。但如图3.4所示,“it means you need to try harder to act right”奥巴马用紧握的拳头表示“加油努力”,进入目标域,则可能表示“尽全力去做”。但是如果换了一个语境,如果此时奥巴马说得是“fought and died”,次时也是使用的是一个握拳的手势,那么其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拼命”。换了其他的转喻体么,则会扭曲原文的意思。因此转喻的目标的选择是不任意的,而是收到人类普遍的百科知识、社团文化和特定的语境因素的制约。
  图3.1和3.2中,奥巴马说 “because you believe like I do …”:原因是“你”和“我”都一样认为…。这句话里面分别提到了“你”和“我”两个人称代词。而奥巴马的手势是食指伸出,分别指向观众和自己。指向的方向也就是代表的人群,分别是听讲座的学生还有演讲人自己。在这里,当演讲者要提到听讲者时,食指指向的听众的方向,要提到自己的时候就把食指向自己,这个过程不能颠倒。这就说明了手势隐喻的制约性,只能指向特点的东西。
  4.结语
  隐喻作为涉及认知的普遍思维模式,独立于模态而存在,既可以通过言语、手势单模态表征,又可通过言语和手势两个模态共同表征。本文通过对奥巴马对美国学生的全国讲话为语料,分析了多模态手势隐喻的意义构建模式及其特点。演讲手势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可以促进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隐喻并不仅仅存在于单一模态中,而是在多种模态中普遍存在,因而对于隐喻的研究是在多模态语境(如演讲、电影、广告、漫画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只注重言语隐喻而忽略了其他模态,势必会使隐喻研究走向片面性和局限性。对各种不同模态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拓展隐喻研究的视野,从而丰富概念隐喻理论。再者,隐喻手势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语境,如教学、口译、访谈及日常的人际交流中,因而对手势语隐喻的探讨有助于丰富言语输出表达,并促进话语的沟通和理解。
  References
  [1] ?烂舴遥?钟元 政治演讲中手势语的多模态隐?裳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114-128
  [2] 江桂英,王容花 英语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融合研究.[J].外语研究.2013(5):9-16
  [3] 陈 娴 政治演说中多模态手势隐喻的认知构建.[J].台州学院学报.2015(2):24-28
  [4] 冯德正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1):24-29
  [5]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6] 谢竞贤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 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5):49-52
  [7] 赵秀凤 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8
  [8] 王 凤 言与非言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3(2):12-16
  [9] 高原,钟晓云 隐喻手势语研究.[J].英语研究.2016(1):49-58
  [10] 霍颖 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以一则保险平面广告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80-184
  [11] Lakoff,G.&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2] Forceville,C&E.Urios-Aparisi 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13] Cienki,A.& C.Muller Metaphor,gesture and thought[C].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张校峰,男,1990.08.01,汉族,江苏南京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应用语言学方向。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