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5|回复: 0

2018不同组合治疗方案对9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和机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8 21: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及远端结肠,但也可向近端扩展,以至累及整个结肠[1]。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2]。UC病因不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现代医学治疗目前较为困难。而此病属中医大瘕泻、泄泻、痢疾、肠风、肠游等疾病范畴[3]。经历代医家的补充和阐释,主要涉及虚、热、湿、瘀等几方面,治疗上亦应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湿敛疮、活血止血,内服与局部治疗并用,标本兼顾。中医治疗相对辨证客观、治疗灵活、负反应少、疗效较为理想,有明显优势。笔者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运用不同组合治疗方案治疗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差异,以证实中医治疗优势,同时证明多种治疗方式结合更为有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9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3513.9)岁,病程平均(52.5)年;B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614.2)岁,病程平均(5.53.3)年;C组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3413.7)岁,病程平均(4.52.6)年。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西医诊断上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4],且病变局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均为轻、中度者;(2)中医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的相关标准[5],辨证属大肠湿热兼有瘀象者。
  1.2.2 排除标准 (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恶性心律失常患者。(3)有局部狭窄、肠梗阻、中毒性结肠扩张及肛门疾病者。  [本文由WWw. 提供,专业代写毕业论文和教学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
  1.3 治疗方法 A组:美沙拉嗪肠溶片,吞服,活动期1 g/次,4次/d,症状缓解后维持治疗1周,0.5 g/次,4次/d,疗程4周。B组:中药灌肠以清化敛疡,方药组成为黄柏20 g,白头翁15 g,丹参30 g,三七粉1.5 g,青黛3 g(包),海螵蛸15 g,白及10 g,地榆30 g,水煎液100 mL,37 ℃保留灌肠,每天临睡前灌肠1次,1剂/次,疗程4周。C组:口服中药以清化湿热、解毒凉血,方用芍药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芍药20 g,黄芩9 g,黄连3 g,炒当归9 g,木香9 g,槟榔5 g,肉桂2 g(后下),地榆15 g,紫草15 g,秦皮15 g,生甘草5 g,1剂/d,加水煎至300 mL,150 mL 2次/d口服,并给予上述汤剂保留灌肠,用法同前,疗程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数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浓度以及治疗有效率。其中治疗疗效参考《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的综合疗效评定标准:(1)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3)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6]。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多组均数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三组治疗前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疗效比较 A、B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高发于20~50岁患者,并且近几年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根据相关报道,最近10年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增加了接近3倍[7]。溃疡性结肠炎病因阐述不明确,且治疗手段有限,因此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是国内外公认的一个疑难病症,病程较长且顽固,复发率高,并且相关动物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易导致结肠癌变。患者表现为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可能与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基因和免疫有关,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7-8]。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便血、体重减轻等,可以引起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多数患者反复发作,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迁延不愈[9]。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常存在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包括机械、化学、免疫屏障损伤等,肠黏膜屏障受损致抗原进入,免疫过度加强,导致临床一系列症状[10]。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研究一直是溃疡性结肠炎热点,但是关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然无定论,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因阐述主要由环境学说、遗传说、微生物学说、以及免疫学说等等[11-12]。其中环境学说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吸烟、饮食习惯、药物、地理环境、肠道固有菌群、肠豁膜渗透性、阑尾切除等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遗传学说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其中2、6号染色体与溃疡性结肠炎直接相关。微生物学说则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某种微生物相关,虽然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查出了巨细胞病毒、轮状病毒和衣原体抗体等等,但是目前并没有确定具体哪几种微生物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直接相关。免疫学说则认为局部和系统的免疫反应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相关,并且最新的研究显示IL-23在调节溃疡性结肠炎的Th平衡之间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以上学说均为得到广泛的认可,部分学者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应该进行综合性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