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本版
用户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法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
›
2018简析我国宪法权利的司法实施
返回列表
查看:
248
|
回复:
0
2018简析我国宪法权利的司法实施
[复制链接]
9585362
9585362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25 13: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宪法权利;宪法实施;行政诉讼;司法实施
论文摘要:社会转型使我国宪法权利案例大量出现,社会需要宪法权利的司法实施。以宪法的名义维权,大量宪法权利争议以行政法案例的方式出现,是对现行行政诉讼制度提出的要求。借助于行政诉讼保护宪法权利,行政制度规则在诉讼中面临挑战,社会迫切要求建立直接实施宪法的司法机制。
从制度文本到社会实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宪法权利的实施不仅看法律规范的实施,更要看宪法权利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在中国尤其要如此。从逻辑上说,有宪法就应该有宪法权益的争议。然而,就所能见到的报纸、杂志、新闻报道材料看中国的宪法实践,宪法案件却是稀少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宪法学界关于宪法实施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世界各国的模式也介绍了不少,然局限于理论探讨和违宪审查制度设计的研究多了一些,而纯粹理论上的研究又很难影响老百姓对宪法的态度,“实践的推动力对老百姓树立宪法信仰远远大于空泛的宪法学理论研究。”因之需要从案例出发来研究我国宪法实施,将究重心放在我国宪法现象的“真实”、“有用”上。
一、宪法权利案例出现的社会背景
美国宪法学家K·罗文斯登认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产生出名实相符的宪法,即‘成活的宪法’,就要向它提供对其成活是恰到好处的‘水土条件’。”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转变,治国方略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社会环境由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发展,以及国家社会高度统一的一元化结构向‘国家——社会’二元结构的过渡”。正是这种社会基础的转型,使宪法权利产生了社会需求,为宪法权利的实施带来了契机。
1.社会结构转型。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人口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大量流动的,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导致在社会组织结构上,个人依附于单位,单位又隶属于国家。单位不仅是个人的工作单位,也是个人的生活革&,个人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国家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社会资源,通过单位对个人社会生活实行严格而全面的控制。“社会尽管存在着众多的个人和组织,但其并不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因为他们都程度不同地隶属或依附于国家机构,由国家机构对其发号施令,国家成为唯一的主体。”这种个人对单位和国家的全面依附关系,强化了国家的权威,弱化了个人的权利,压抑了个人的自主性与选择性。个人的自由权利更多是国家权力的“恩赐”,尽管宪法规定了、肯定了公民的各项权利,但由于权利不存在司法实施的社会根基,宪法权利就不需要司法实施,也没有司法实施。改革开放后,原有的社会结构面临着实践的冲击并被解构,人口大量的流动,原有的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个人逐步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个人的生活资源不再由国家完全垄断,个人逐步从社会获取生活资源,个人对国家的依附性明显地减弱。社会结构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公民不再被动消极地附属于政府,而是积极要求政府不侵犯和保护其独立的生活空间。文本权利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个人和组织积极寻求机制来实施宪法中的权利。
2.社会多元利益冲突。自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完成后,社会利益表现出高度的整体性,国家几乎垄断所有利益资源,国家和集体成为利益的源泉,个人利益只能包含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中,个人没有完全独立的利益,也不存在分化的社会利益。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生活单一化、利益存在统一化便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不需要用宪法去维护个人利益,即使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单位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个人与单位的利益冲突,也无须由宪法来解决。然而,当我国经济逐步市场化后,就很快出现了市场主体多元化,资源分配市场化的局面。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引起利益的主体化、多元化,利益主体向独立化方向发展,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利益的冲突成为社会中无法回避的现实。此外,社会公正体系失衡,利益矛盾和冲突在数量上、规模上都急剧增长,解决利益冲突,保障和实现多元利益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利益主体需要一种法律机制来解决利益冲突,并最终在宪法层面予以反映,所以利益冲突推动宪法实施。
3.传统权力与社会现实冲突。中国传统的国家集权使社会成为权力本位的社会,而不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社会。计划经济下行政权力把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变成一种权力关系,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是权力领域,社会秩序的维护、资源的分配以及社会纠纷的解决都通过权力完成,造成了个人权利的残缺。宪法上规定的权利在这种权力社会中变得可有可无,因为压根行政权力就不会和宪法权利冲突产生宪法争议,也无须诉诸于宪法来解决争议。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使中国社会现实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在生产和经济上有了自主权,国有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主体,越来越多的公民和私人企业都有了独立于国家权力的地位,然而由于出身于计划经济的国家集权的惯性,“权力在行使过程中的一些要求和规定,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并不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或者说,与市场经济体制是相抵触和矛盾的。”专统权力的惯性与在市场体制下的社会现实产生冲突,由于市场主体独立利益的追求,把宪法及其权利作为维护利益的手段,而与现实脱节的传统行政权力就与宪法规范之间产生了直接明显的冲突,自此以宪法名义维护权利的案件就自然大量涌现,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争议最终就演化为宪法上的争议。
4.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现行宪法是在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公民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也缺乏维护权利的意识,因为一切权利都是国家“安排”好的,不需要个人去追求和维护权利,是对“自由权利意识的抑制”。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理念的植入,公民独立思考、自主抉择的自由度增加,多元利益和价值观念促进了公民的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差异性、竞争性,催生出公民对权利的维护,公民的权利观念开始觉醒与成熟,公民真正开始了权利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财富的增加,独立人格、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多元化的利益产生多元的权利诉求,中国公民开始越来越强烈地、自发、自觉地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公民重视自己的财产权利、劳动权利、政治权利等权利,把权利看作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公民逐渐要求兑现宪法中规定的权利”,在自身利益遭到侵害时勇于以宪法上的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另外,媒体也为宪法实施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媒体表达意见形成公众舆论,使违宪问题不再是个体性事件、地方性事件。同时社会舆论对国家权力活动进行审视与监督,将宪法争议交给社会大众评价,形成强大的纠正违宪行为的社会氛围。“独立的媒体和舆论监督的出现,是推动中国宪政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行政诉讼案件对宪法权利实施的推动
案件是法律规范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表现,司法解决机制对宪法权利纠纷的处理直接反映宪法权利的规范与现实是否一致。司法不仅是对个案当事人之间权利争议的解决,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个案发现宪法权利规范和宪法权利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宪法权利规范在司法裁判纠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力。我国行政法案例中所体现的是,行政诉讼通过把社会中存在的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冲突转化为具体的诉讼问题加以解决,回应着社会对于宪法权利规范的需求。因此,要通过司法化的过程使宪法由“纸上的法”变成“生活的法”,激活全社会的宪法权利意识,推动宪法的司法实施。
1.以宪法的名义维权。涉及宪法权利的行政诉讼案件表明,“过去高高在上远离公民的宪法现在已经落到了地上,过去只是政治家手中政治文件性的宪法现在已经成为百姓手中的法律武器。”民对自身权利已经不满足于普通法律的保障,他们更希望通过宪法实现权利的充分保障。行政法案件中更多表现出的就是为保护利益而诉求宪法权利。宪法权利的全面实现正是以利益的追求和平衡为核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公民意识觉醒,宪法权利要求的呼声高涨,宪法权利争议更是日渐增多。宪法权利的保障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个案中表现出公民宪法权利意识的高涨和对司法救济手段的期待,体现了现阶段公民渴望用行政诉讼手段来制约行政权力和维护宪法权利。这些个案中所涉的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平等权、言论自由权等,公民要求法院适用法律来保护其利益。“当人权意识以及民主、法治等观念渗透到社会的血脉中,宪政才会获得真正的生命力。从孙志刚案件引发的收容审查制度废除,到广大公民利用宪法维护私有财产权,我们看到人权正在从一种精英意识转化为平民意识,由少数人的呼吁变成了多数人的追求。”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宪法诉讼制度,但不断以宪法权利受侵害名义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正在积极培养公民自觉维护宪法权利的意识。
公民宪法权利意识的增强必然要求宪法的司法适用,诉求宪法权利的诉讼案件成为推动宪法实施的强大动力。维护宪法权利是宪法司法实施的核心。公民宪法权利意识在个案中逐渐觉醒。个案中所指向的宪法权利成为宪法实施中最有活力的部分。高考录取以地域来划分录取标准已经不新鲜,新鲜的是三名考生由此对自己宪法权利所进行的理性思考和采取的理性行为,并且这种思考和行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面对我国当前就业压力过大、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维护公务员录用中平等权成为对宪法实施的要求。公众宪法权利意识的高涨,使宪法权利的实施成为摆在社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公众要求宪法权利能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虽然涉及到宪法权利的行政案件大都以公民败诉告终,但个案结果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人们对自己所享有宪法权利的珍爱和重视。个案中以宪法的名义维护权利已经把宪法实施推到了社会利益冲突的风头浪尖。宪法实施的动力不是宣传和普法,“一个案例胜似一百篇的宣传口号和讲话。”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九年级
五年级
三年级
六年级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土建|机械|车辆|制造|材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