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1|回复: 0

2018分段式治疗慢性鼻炎初探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8 2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慢性鼻炎临床上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型,多由急性鼻炎早期处理不当转变而来,同时患者的体质特点及生活环境亦对病程发展有很大影响[1]。其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的鼻痒、鼻塞、流涕,病情严重和病情迁延者可表现为精神不振、纳差、体重下降或发热[2]。笔者临床所见凡发展为慢性鼻炎的患者均有三个阶段:①初感风邪;②肺失宣肃,痰饮结于鼻窍;③久则郁而化热。其基本病机为风邪袭表、邪阻肺络、寒热互结、肺肾不足。治疗的基本法则为疏散风邪、宣肺化痰、清利湿热、补肺益肾。依据病情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组合化裁,常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举验案2例以详细说明。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25岁。2012年10月初诊,主诉反复鼻塞、流涕15年。患者幼时一次感冒后遗留反复鼻塞、流涕症状,四季均发作,而冬季尤甚。刻下鼻塞、流涕,涕色黄、质稠而量多,伴头晕、头胀、口干苦,舌质淡,尖红,苔薄,白腻,边齿痕,脉弦细,体滑沉,按则弱。辩证:痰热蕴肺,清窍受阻,肺气不足。此为本病发展的第三阶段,即久郁化热阶段,故治疗以清化痰热为主,辅以宣肺通窍,兼补肺气。方药:象贝母20 g、连翘15 g、黄芩20 g、姜半夏20 g、辛夷10 g、白芷10 g、白芥子10 g、麻黄5 g、桔梗10 g、生黄芪15 g,党参15 g。治疗2周后,鼻塞症状明显缓解,涕色转淡,质转稀薄,舌淡,苔薄白腻,边齿痕,脉滑体弱。此时痰热病机已轻,而渐显虚相、寒相,但仍有湿热,故原方去黄芩、加桂枝10 g。2周后复诊,自感鼻腔已大为通畅,晨起及入夜时,主症反复,但涕色清而质稀,量亦较前减少,舌淡,苔薄边齿痕,脉濡弱。此时患者病机已变为风邪束肺,肺肾阳虚,津失输布;而在病程划分上,则属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合病。故前方去象贝、连翘,加细辛10 g、干姜15 g、熟附片15 g,麻黄及桂枝各加至20 g。经治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停药后,虽历寒冬而再无反复,遂认为临床痊愈。该患者初诊涕色深黄、质稠,为痰浊久郁化热之相。急则治其标,故以清化痰热、宣通鼻窍法为主,兼以扶正以助祛邪。治疗后涕色转清、质由厚转稀,说明热邪基本已除而虚寒本相显露。此时应将治疗重点转为宣肺通窍、补肺益脾为主,并酌情酌机减少寒凉药物,但又不可尽减以免死灰复燃。至第三诊时,最初风邪袭表的病机显露,故虽病程日久,仍参用解表法治之。综观本案,患者病程沿风邪袭表、失治入里而阻于肺络鼻窍、痰浊郁而化热这三个阶段发展,治疗则是分三个阶段逆流而上:初则清化痰热、再则宣肺通窍、最后驱风散邪,而培本固原贯穿始终。
  例2:患者男,36岁,2013年9月初诊,主诉反复鼻塞、流涕12年。患者亦是一次感冒后遗留鼻塞、流涕症状,最初未予重视,久而失治,发展至今每日清涕长流,鼻塞不通,不闻香臭,时有头晕、头痛,纳可,眠欠安,大便2~3次/d,质溏,舌质淡,苔薄质润,边齿痕,脉沉细。患者此时病程仍处于第二阶段。辩证:肺脾两虚,肾阳不足,风邪阻肺。方药:麻黄10 g、桂枝10 g、细辛10 g、姜半夏20 g、辛夷10 g、白芷10 g、生黄芪30 g、党参15 g、附子15 g、肉桂15 g,干姜15 g。1周后复诊,主症症情好转大半,大便较前成形。遂守方再进,至第三诊临床症状消失,停药至今,病情未见反复。本案患者病情由风邪失治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后,即长期止步于此,应与患者自身体质及平素饮食清有关。虽病史绵长,但辩证准确、治疗紧扣病机,故仅守一方而获全功。
  讨论
  《灵枢脉度篇》有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中医治疗上呼吸道疾病时,亦首先着眼于肺脏。《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笔者以为,本病治疗的关键是文中所提出的对病程所处三个阶段的划分。此为治疗之纲。分段要点总结如下。
  风邪袭表段
  病程短,症状轻,病情常在1 d之内有轻重交替之变化。常见有三种情况:①鼻塞、反复喷嚏、流涕清长,晨起较甚而近午则缓或无,多为风寒实邪,麻黄汤或羌活胜湿汤主之。②症情昼缓而暮重,多为气虚或阳虚感邪,可用再造散或麻黄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③慢性鼻炎经治疗后,逐渐治愈而又突然反复,多为新感风邪。此时只需在原方基础上,加重祛风散邪药的剂量即可。风邪袭表段的脉诊以浮脉为主,或浮中带涩;气虚感邪则浮脉不显而以濡脉、细脉多见。舌色淡红苔薄,无明显齿痕。此阶段若治疗及时,取效最易。
  肺失宣肃,痰饮结于鼻窍段
  由前段失治演变而来。鼻塞、流涕而少有喷嚏,1 d之中病情基本恒定,说明风邪已由腠理入脏痼结,正气已无[专业提供代写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力驱邪,同时亦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纳差、畏寒等伴随症状。诊脉以滑脉、涩脉、弦脉为主,舌苔腻而多见齿痕。此时应以调补肺肾为治疗核心,笔者多以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汤为处方基础,再佐以宣肺通窍之麻黄、白芷、辛夷等,不化痰饮而痰饮自除。
  久郁化热段
  若涕色转黄则为化热,有一分黄便有一分热,当以涕色转黄之深浅为清热用药之准绳。笔者常以象贝母、连翘、黄芩为君药,若痰热较甚则再辅以龙胆泻肝汤为处方基础。此阶段痰热为标邪化热,而本质仍为肺虚肾亏,故待标热一除即当以调补肺肾为治本之法。此时若治疗得当,病程可逆转至第2阶段,再以前法治之,便能尽驱其邪。
  总之,慢性鼻炎发病的内因为肺肾不足,故外邪侵袭后乘隙入里,盘根缠绵,而病程的各个阶段,其寒、热、虚、实的病机又各有侧重,且互相错杂,所以传统的辩证分型难以指导临床。笔者自创的分段法简便易行,只需抓住几个要点问诊,即可快速准确判断病情,继而按阶段依法用药,每有捷效。
  参考文献
  顾瑞金. 常见过敏性疾病的种类与诊断[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9): 516-5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