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0

2018伴新月体形成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的预防机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8 21: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慢性肾功能不全为慢性进展性肾脏疾病,发病率达10%左右,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遗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而我国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最常见病因[2]。如肾小球肾炎患者伴有新月体形成,常预示预后不良[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有完整临床资料和肾脏病理资料的患者310例,其中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的患者92例,男41例,女51例,年龄32~46岁,平均(37.501.50)岁。
  1.2纳入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年龄14~49岁;无过敏性紫癜、糖尿病肾病等继发性肾脏病变;无精神疾病史;近3个月内未接受激素治疗。排除标准:系统性红斑狼疮者;感染因素引起的肾脏疾病;未签订知情同意书。
  1.3方法将92例病例按照新月体形成累及肾小球比例分为A组(累及肾小球比例10%,50例)和B组(累及肾小球比例10%,42例)。所有患者肾穿刺前均有血常规、尿常规和沉渣分析、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凝血常规、感染筛查、B超等辅助检测;病理学检查包括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
  1.4观察指标统计患者临床症状、病理类型,及血肌酐(133 mol/L)、蛋白尿(1 g/24h)、尿沉渣红细胞30个/高倍镜的患者比例,检测患者血肌酐、蛋白尿水平、尿红细胞数目/高倍视野。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临床症状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92例病例中,新月体形成累及肾小球比例10%有50例(54.3%),10%有42例(45.7%),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其中血尿以镜下血尿为主,共82例(89.1%),肉眼血尿10例(109%);蛋白尿1 g/d有54例(58.7%),1 g/d有38例(413%);血肌酐133 mol/L有24例(261%),133 mol/L有68例(73.9%);伴有高血压60例(65.2%)。
  2.2肾穿刺病理类型结果 经肾穿刺病理活检结果显示,IgA肾病82例(89.1%),膜性肾病5例(54%),2型新月体性肾炎2例(2.4%),膜增生肾小球肾炎2例(2.4%),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1.2%)。82 本文由WwW. 提供,毕业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例IgA肾病中以局灶增生性IgA肾病为主,共54例(58.7%),局灶增生性IgA肾病伴部分新月体形成9例(9.8%),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9例(9.8%),局灶增生坏死性IgA肾病5例(54%),新月体性IgA肾病5例(5.4%)。
  2.3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A组血肌酐、蛋白尿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血尿红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高血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肌酐133 mol/L、蛋白尿1 g/d、血尿红细胞30个/高倍镜的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n血肌酐(mol/L)蛋白尿(g/d)血尿红细胞数(个/高倍镜)A组50298.8718.713.610.87414B组42172.7112.622.920.81312t-9.78218.02197.89262----P-0.00000.00000.0000
  (续表1)组别n高血压血肌酐133 mol/L蛋白尿1 g/d血尿红细胞30个/高倍镜A组5034(68.0)18(36.0)35(70.0)32(64.0)B组4226(61.9)6(14.3)20(47.6)17(40.5)t-----2-0.37385.05054.75555.0741P-0.54090.02460.02920.0243
  3讨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慢性进展性肾脏疾病,近年来其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4]。新月体形成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病理特征之一,预后不佳[5]。新月体形成可见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严重损伤和断裂,其形成机理复杂,是一个多因素多系统参与的过程,与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多种成分均有关[6~10]。Chen S等[1]研究发现伴新月体形成的肾小球肾炎患者致残率、病死率高于无新月体形成的患者。因此对伴新月体形成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对指导相关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 本文由WwW. 提供,毕业论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研究92例病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血尿以镜下血尿为主(891%),而有肉眼血尿的患者占10.9%,分析与新月体形成有关,新月体形成可使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继而变薄甚至断裂,机体内红细胞可通过受损的基底膜缝隙渗出,进而形成肉眼血尿[1]。表明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可能预示患者伴有新月体的形成,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蛋白尿亦是预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及预后的临床指标之一,有研究[4]认为机体蛋白尿水平大于3.5 g/d表明患者病情较重,预后差。但亦有学者[1]认为肾小球肾炎患者蛋白尿水平在1 g/d以上即有临床意义,可提示机体预后不良。本研究中蛋白尿1 g/d占58.7%,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的患者病情往往较重,预后较差。本研究92例患者中,26.1%患者血肌酐水平在133 mol/L以上,且有一半以上病例伴有高血压,进一步提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临床症状较重,预后较差,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本研究92例病例中,IgA肾病共82例(891%),其中以局灶增生性IgA肾病(58.7%)为主,膜性肾病占5.4%,与Chen YX等[11]的报道基本一致。有研究认为,即使肾小球肾炎伴少量新月体形成,亦可导致患者病情进展加快,肾功能迅速恶化。但亦有研究[7]认为,少量新月体形成对肾小球肾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只有新月体累及肾小球比例超过50%时方可对病情及预后造成显著影响,机体致残及死亡风险增加。本研究中因未对92例病例进行远期随访,故无法获知新月体形成量对肾小球肾炎患者预后的影响,后期需要对相关病例作进一步的远期随访。
  本研究同时比较了新月体累及肾小球比例10%和10%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情况,显示新月体累及肾小球比例的不同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