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1|回复: 0

2018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1)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3 11: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著名科学家R·布里斯罗在他的经典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把化学神圣地定义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苏教版新教材的编写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活动与探究”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享受发现的快乐;“交流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智慧展示的舞台;“拓展视野”“资料卡”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与魅力,激发学生潜能……新课程标准也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即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探究学习;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把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化学教学的三维课程目标,显然新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预设教学要求的完成,视教学过程是教案展开的封闭性过程,不接受任何不属于“教案内容”以外的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形成“标准思路”,一旦在教学中出现了与其相悖的“非标准思路”,教师常把学生的“非标准思路”视为“离经叛道”而给予强烈的否定,这无形中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和禁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样也就使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树立正确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把“课程传递和执行”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把“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把关注“学科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关注“学生体验课程”的教学过程。 作文 http:///zuowen/
二、要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没有预设,也就说不上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实验现象等精彩瞬间,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角度和问题作为生成的“题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三、要重视课堂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照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作文 http:///zuowen/

1.弹性预设,给生成留下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设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案例1.对苏教版《化学1》(必修)中“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我只设计了相应的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填写附表,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因为这虽然是新知识,但学生根据实验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附表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①金属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小②钠熔化成小球                钠与水的反应放热,且钠                              的熔点低③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声    有气体产生④滴酚酞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 作文 http:///zuowen/
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填写,与我预设的基本一致,但对于结论的填写却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观点。比如:“根据钠浮在水面上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因为钠是在水面上高速运动,是不会沉下去的,这正如现在流行的极限运动——滑水,在动力快艇的拖曳下,滑水者在水面上是不会沉下去的。”“钠熔化成小球不能得出钠的熔点比较低的结论,只能得出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比如铁熔点很高,但铝热反应放出来的热量也能使铁粉变成铁水。”“嘶嘶声不仅仅是产生氢气的缘故,可能是红热的钠遇到水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就像家里炒菜时热锅遇上冷水一样。”……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