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0|回复: 0

2018浅析大城市带动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思考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4 17: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本文结合城市化的理论与现实,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大城市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及其在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关键词:城市化战略 大城市 经济持续发展
  
  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影响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城市化最关键时刻,一个人口布局优化的关键机会,在即将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时刻,趁城市化还没有成型,固定投资还没有大量投入,要选择好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大城市在集聚人口、集聚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非农就业岗位方面具有更多优势
  城市是人群和工业高度集中的场所,有着雄厚的生产能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先进的文化技术和灵通的情报信息,为专业化协作创造了优良的环境,而由于协作,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提高,从而大大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论文网 http://
  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现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先进思想及科学技术的主要策源地,是现代文明的摇篮,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高峰。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核心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城市化是社会结构的大变革。
  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据有关部门测算,通过城市化,当我国农村人口数量降到全国人口的25%(3—4亿)以下时,我国农村的土地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才会大大降低,农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的比例才能得到大大提高,农民才能从传统的农民变为现代农业工人,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达到与城镇人口相等或接近的水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3.7亿农村劳动力,7.6亿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稳定的转移,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不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http://
  二、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动力引擎,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据测算,2003~2008年,中国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约产生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城市化是解决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张消费需求,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差距等一系列重大难题的关键点。实现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加速城市化是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化、促进工业化、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出路,同时,也是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推进器。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建设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通过城市化和现代化来实现。
  世界各国都是在人口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日本70%以上人口集中在东京到大阪的一个狭长地带。美国人口高度集中于三大块:从华盛顿到波士顿,中间的纽约临大西洋;五大湖流域有底特律、芝加哥、克里夫兰等大城市;从圣地亚哥到旧金山的太平洋沿岸,中间有洛杉机。在美国和日本,都走了发展城市化的道路。大城市多了就极大地节省了资源。这是因为,第三产业要求服务对象相对集中,而人口分散使第三产业发展余地有限,且成本更高。人口高度集中之后,便于集中供水供电、提供教育、医疗、信息的交流、基础教育的普及,如果人口散布在广大空间,要达到现代化目标,成本会非常高。   
  三、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制约因素,中国必须走一条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是生产要素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过程,不仅人口要进城,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要向城市和工业转移。但我国土地和矿产、水资源极为稀缺。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超过20%,但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等的蕴藏量却在世界的5%以下;淡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的6%;人均占有土地仅为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9%,其中,平原只占国土面积的12%,有耕地面积19亿多亩,人均约1.5亩,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王健2003年)。因此,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制约因素,中国必须走一条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四、规模经济效应更有利于市区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城市赢得发展优势
  城市产生“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规模越大,土地、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一次投入很大,但它一旦建成,使用的边际成本很小,就是说,一条道路、一条通讯线路一旦建成,使用的人越多,成本越低,最后一个使用者总比前一个使用者的成本低,这就是 “边际成本递减”。二是城市会形成产业链。一个农产品加工厂,上游需要设备、原料,下游需要包装、销售,自然就促进了农业、加工业、商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也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于是就业增加,消费增多。城市里的企业增多,为抢占市场、增加利润,它们之间相互竞争,迫使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技术。由于人口集中,经济主体间的交换多,资金流量大,就会促进包括居民生活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各大行业间的互动性,使城市的经济总量和就业总量象滚雪球般地增长。从人口规模来说:一个城市只有在市区人口达到30万规模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规模效应,比如办一所大学,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这种高端服务业。而城市市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以上时,基础设施建设才会发挥出最大效益。城市市区人口规模达到400万以上时,才有必要修建方便快捷的地铁网。  代写论文 ht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