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34|回复: 0

1983年春晚:观众蜂拥来电迫使李谷一的《乡恋》现场解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5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8Rank: 8

积分
455322
发表于 2017-6-16 14: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3年春节联联欢晚会的四位主持人: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文 | 北京日报《纪事》采写组
摘自《共和国震撼镜头:看得见的历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年1月,本文已获出版社授权。
2007年年初,在一项“我最喜爱的历届春晚”的观众票选评选中,1983年的“春晚”以40万票高居榜首。这个结果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区区600平方米的演播室、60多位演职人员、200名现场观众——1983年的“春晚”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第一次现场直播、第一次观众参与点播互动、第一次设立晚会主持人……此后,“春晚”伴随着亿万中国家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夜,也在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进程中,见证了大众文化从贫乏一步步走向丰富多彩。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26年前,在改革开放起步之初,思想领域内保守与改革不断发生碰撞,“春晚”的诞生也曾充满着变数和意外。
“你要尽力把它办好“
1982年11月的一个下午,北京已经开始下雪,初冬的寒冷让路上的行人不由加快了脚步,广播大院里显得格外清静。当时的中央电视台还未搬到现在的世纪坛台址,而是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一起在南礼士路上的广播大院内办公。
当时人们对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恐惧仍在,全国上下都开展行动积极预防。为了防地震,人们在广播大楼的西侧建起了一溜木头平房,时任央视文艺部歌舞组导演的黄一鹤就在其中一间房内办公。一个电话改变了他和很多人的人生轨迹。电话是时任央视台长的王枫打来的,让黄一鹤马上去台长办公室。放下电话,他推门出了办公室,顶着风雪赶到了台长办公室。进门一看,台长王枫和时任副台长、主管文艺部的洪民生都在。看到黄一鹤进来,王枫开了口:“老黄,这一次的迎春晚会交给你搞怎么样?你要尽力把它办好。”迎春晚会其实是央视的一个惯例。
1978年2月6日除夕夜,复播不久的中央电视台恢复播出“迎新春文艺晚会”,内容包括歌舞表演、相声评书、京剧等节目,还有游戏环节。由于“文革”刚刚结束,采用的仍是录像播出。现在已经很难有人能完整地回忆起那台晚会,因为当时全国电视机拥有量才100多万台,且绝大部分是黑白电视机,人们只有在机关单位或者少数干部家庭才能集体观看。对于年纪大一点的观众来说,也许真正有印象的是1979年除夕央视播出的“迎新春文艺晚会”。这台晚会是由央视文艺部歌舞组导演邓在军和杨洁共同执导的。这台晚会采用了现在“春晚”一直使用的茶话会形式,在开场部分,他们颠覆了过去大段的政治宣传口号和新年贺词,大胆地安排了当时少见的交谊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晚会中,李光羲的《祝酒歌》成了当年最流行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而这一次,导演的任务落在了黄一鹤的身上。
“就现场直播!”
黄一鹤有一个习惯,遇到重大决定或者激动时就坐不住,得到处走动走动。因为在“五七”干校落下了腰病,所以他遛弯儿的时候总是手叉着腰。从台长办公室出来的黄一鹤就在院子里遛起弯儿来。作为央视的第一批导演,黄一鹤曾经参与过多次的迎春晚会。其中,1962年王扶林、谢添指导的“笑的晚会”逗得观众哄堂大笑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文革”开始后,阶级斗争成了首要任务,为笑而笑也不行,无害多了便是有害,所有的宣传都必须服从政治的严肃性,文艺节目主要是八台“样板戏”和电影“老三战”,重复单调地占据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娱乐休闲时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的口号在各行各业得到了积极响应,憋屈了十几年的文艺界开始有了一丝松动,一些新题材的电影和歌曲开始悄然兴起,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在宣传领域仍然到处是禁区,1978年之后连续几届迎春晚会都没有摆脱以政治说教为主的特色,大部分表演内容陈旧,没有吸引力,观众普遍反映缺乏气氛,效果不佳。怎么样才能让人耳目一新?黄一鹤感到很头疼。需要扩充思路,重新定位。他赶紧找了助手郭璐璐,并联系了同在歌舞组的导演邓在军和时任中央警卫一师文化科长的老熟人杨勇,约着一起开会商量。如今已年逾六旬的杨勇仍然清楚地记得,四人碰头会是在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六下午,在黄一鹤办公室召开的。“老黄首先传达了台领导的意思,大概就是今年继续办迎春晚会,要有新意,能够吸引观众。”杨勇回忆道,几个人出了不少点子,其中就提到了要请观众参与晚会活动,进行电话点播和有奖猜谜。但如果要点播,就必须让晚会现场直播。对于直播,黄一鹤和邓在军并不陌生,要知道,电视录像技术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产生,7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央视自1958年开播,“文革”之前所有的节目都是直播方式。由于“文革”期间直播节目曾发生意外,一度遭到批判,导致央视停播。复播以后,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很多节目包括《新闻联播》采用的都是录像播出,1982年之前的晚会也是如此。对于央视的导演们来说,直播的功夫已经有点生疏。能否直播,这个决定非同小可,黄一鹤必须请示上级。他连夜就找台长王枫汇报。王枫正在主持会议,黄一鹤闯进来使得会议不得不暂停。黄一鹤把大伙儿的想法一说,没想到王枫听了很高兴,答应马上召集技术部门开会研究。
第二天一早,王枫通知黄一鹤:“就现场直播!”20多年后,王枫解释说:“因为没有钱做录像啊!当时录像机技术刚起步,一个磁头就要3万美元,要保障日常节目的录像播出,实在是没有钱弄晚会了。”
除了缺少经费之外,担任台长之前一直在北京市电视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的王枫也有自己的考虑。在他眼里,1983年的晚会采用直播方式已经具备物质基础。
1962年,全国电视机数量不到1万台,央视的节目只能在北京地区收看。1971年,邮电部的微波中继干线初步建成后,央视的节目通过微波线路陆续传送到附近的省、市。1976年7月1日,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央视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向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
与此同时,电视机也迅速普及。1979年全国电视机拥有量达到485万台,1982年达到2761万台,每年都以几百万的数字增加。
“同意马季、姜昆上!”
直播方式的确定,大大激发了几位策划成员的热情。很快,一套崭新的晚会方案就出台了。“直播可以让观众和演员互动,既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节目也会更有悬念。好比体育赛事直播,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瞬间会发生什么。”杨勇回忆。
但采用什么方式才能及时互动?靠现场组织百十来号观众感觉太单薄,只有让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参与到晚会中才能体现,电话顺理成章地成了唯一选择。1982年9月22日,第一批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当时打一个市内电话要5分钱。而这个时候,全国的电话用户已经超过了300万户。
让观众打电话到现场点播节目,在此之前可是从未有过的事,这个点子很快获得了一致通过。只是,当时央视一共才十来部电话,除了领导办公室之外,台里想尽办法才挤出其中四部能够直通的电话做热线,提前一天由《北京晚报》公布。
光有电话点播还不够,以前的晚会都有一位报幕员介绍节目,而且是录播,节目之间可以剪辑,采用直播方式的话,节目衔接就得出新招,不然很容易冷场。策划组想到找几位相声演员来串联,既可以当报幕员报节目,还能插科打诨带动气氛,一举两得。
20世纪80年代初,语言类节目主要是相声和话剧,喜剧小品仍未成型,以相声演员为主的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正好和央视在一个大院。当时的相声界名人辈出,中青代的领军人物有马季和姜昆。之前黄一鹤就曾和马季、姜昆合作过,彼此很熟悉。当黄一鹤找到他俩后,三人一拍即合。随即,马季、姜昆加入到晚会策划组。
迎春晚会要请相声演员当主持人!这个消息竟然在台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央视晚会气氛应该庄重,让相声演员当主持人会让晚会偏离传统风格,还是央视的新闻播音员更能胜任这个任务。也有人说,相声演员格调不高,会使整台晚会流于庸俗,弄不好会闹出政治问题。甚至有人私下表示,马季太俗,姜昆太嫩。
面对反对声音,策划组有自己的看法。当时的《新闻联播》都是录播,播音员习惯于念稿子,风格稳重,临场应变不足,采用直播的话,串场时主持人不但要播报下一个节目,还要用小幽默或者笑话带动现场气氛。相比而言,临场发挥型的相声演员更合适。而且马季、姜昆都是“文革”以来的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还曾被评为优秀青年代表,政治上没有问题。
“话筒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的宣传工具,拿着话筒说出来的话就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说错一个字都是很严重的错误。”黄一鹤回忆,反对的声音传到了台长王枫的耳朵里,王枫哈哈一笑,给策划组吃了颗定心丸:“同意马季、姜昆上!”
考虑到整台晚会包含了歌舞、戏曲、相声、短节目表演(当时还没有小品的概念),光靠两位主持人支撑近5个小时的直播肯定不行,策划组又联系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兼编剧的王景愚。“王景愚是话剧科班出身,同时也是喜剧演员,风格与马季、姜昆搭调。”黄一鹤说。
光有男主持人太单调,还得有女主持人平衡一下。刘晓庆是当时在全国大红大紫的演员,当策划组联系到她时,性格洒脱的她一口答应。现在,当人们回顾“春晚”的历程时可以发现,姜昆连续主持了七届“春晚”,创造了非专业主持人上“春晚”的纪录。进入20世纪90年代,央视开始采用专业主持人主持“春晚”。从此,“春晚”再没有出现过非专业主持人的身影。但设立主持人的做法是十分成功的,之后所有的晚会都套用了这个模式,并且一直延续了下来。
“就叫春节联欢晚会”
待敲定了主持人,已经是1982年12月中旬。随着时间日益临近,策划组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除了不停地开会修改方案,策划组还得抓紧联系表演嘉宾。20世纪80年代的明星和现在的明星是不一样的,每人都有各自的固定单位,每个月拿固定工资和一定的补贴。要找明星演员上“春晚”,必须先联系他们的上级单位,单位领导决定后再通知本人,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表演。
“当时都是服从上级工作安排,演员们过年前后都比较清闲,不像现在年底忙着赶场表演。听说能参加迎春晚会,都挺高兴,很快就答应了。大伙压根儿就没想过出场费,全是义务演出。”黄一鹤说。两个星期不到,所有的演职人员名单和节目表就放到了台领导的面前。
此时的策划组成员已经从最初的四人扩充到了十几人,黄一鹤的办公室早已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开会。通过多方努力,离广播大院不远的燕京饭店无偿提供了一批房间供晚会使用,整个策划组搬进了燕京饭店,黄一鹤的房间号是302。许多年过去后,每当有媒体就1983年“春晚”采访黄一鹤时,他总要提到在燕京饭店里度过的难忘时光。
导演黄一鹤带领组员们用扑克牌来研究节目
住在“燕京302”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黄一鹤的口袋中总是放着一副扑克牌。这副牌并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每张牌都对应一个节目,一段台词。在1983年的元月,几乎每个晚上,策划组的成员都要围拢在一起,跪着、蹲着、坐着或者趴着,把扑克牌往地毯上一摆,研究40多个节目怎么开头,怎么衔接,一摆就是大半宿。这种方式直到现在依然沿用,只是从地下挪到了黑板上,把这种摆扑克牌的方式变成了用磁吸一张一张地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来回来去地倒腾。从“春晚”剧组成立的那一天,直到直播结束。
连续的工作使黄一鹤的腰病犯了,碰巧马季也是老腰病,结果两人每天去食堂吃饭,一个往右歪,一个往左歪。饭店服务员刚开始觉得挺有趣,总是指指点点。
1983年元月中旬,所有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策划组将最重要的串联台词任务交给了马季、姜昆、王景愚三人,每人各写一部分,由编剧出身的王景愚负责总串。几位主持人忙着熟练串词,边练边改。剧组成员们每天的工作地点就是两点一线,一头是直播场地——广播大院演播厅,另一头则是燕京饭店。
为了推陈出新,策划组决定不再采用过去简单的画面开场,而是采用新颖的动画片开头。为此,杨勇找到文艺部导演马靖华,专门组织了几位同志整整用了一个月时间,一帧一帧地手工绘制,最后形成了4位主持人拜年的开头动画,用掉的画纸竟堆满了一间屋子。
做好了片头,可晚会该用什么名字呢?过去的除夕晚会都叫“迎新春文艺晚会”,但1983年晚会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和此前的大不相同,继续沿用显然不合时宜。但具体叫什么,组里意见并未统一。
2月2日,晚会开始彩排,时任广播电视部部长的吴冷西在王枫的陪同下前来视察准备情况。“吴部长兴致很高,亲切看望了剧组成员,同时告诉我们,选节目要选欢庆点的,不要喊口号。”黄一鹤说。当黄一鹤把策划组的想法汇报之后,领导们略微商量了会儿,一致决定:“就叫春节联欢晚会。”
李谷一差点错过
1983年2月初,各路演员陆续到剧组报到,开始进入晚会直播倒计时。一时间,燕京饭店明星云集,除了侯宝林、袁世海、凌子风、王昆、李谷一、严顺开、斯琴高娃、马季、姜昆等大腕,还有导演、摄像、音响等技术人员一共三四十号人。临近晚会前四五天,最后一个明星刘晓庆也抵达剧组,她是从外地片场赶回北京的。
1983年2月12日17时,燕京饭店门口站满了即将上春晚的明星大腕。央视用3辆大巴把大伙儿拉到广播大院的演播厅。18时,台长王枫给所有演职人员开了个简短的动员会,说了两个内容:第一,给大伙儿拜个早年;第二,不要紧张,发挥正常水平。
19时30分,所有人员就位,之前联系好的热心观众也全部到达现场就座。坐在导演间的黄一鹤和邓在军一边盯着监视器,一边指挥工作人员,不时还得看手表掐时间。
和现在央视“春晚”直播所用的数千平方米的1号演播厅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演播厅只能用“寒碜”来形容。当时直播用的演播厅不到600平方米,设备已经陈旧,光线也不好。剧组先规划出舞台、观众席、直播间、音响间等范围,然后按照直播需要架设灯光和机位。
和现在一台晚会十几台甚至几十台摄像机外加电脑中控相比,1983年“春晚”现场一共就5台摄像机,没有特技,没有烟花,更没有电脑。导演只能坐在监视器旁靠经验用镜头一个个切换,将整个画面组合起来。一间原本存放道具的房间,被临时改成了整台晚会的指挥中心——导演室。直播时,导演黄一鹤和邓在军一边透过小窗户看着舞台上的表演,一边指挥现场调度。
20时,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式拉开帷幕。首先是赵忠祥致开幕词,公布晚会的热线电话和有奖猜谜活动细则。然后是四位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接着由晚会艺术顾问之一的相声大师侯宝林讲话,再由主持人代表所在的行业向全国人民拜年。走完了这一系列程序,晚会才真正开始。
晚会第一个节目就是李谷一的独唱《拜年歌》。整场晚会中,李谷一一共演唱了7首歌曲,这个纪录直到今天仍没有被打破,以后也更无法打破。然而,李谷一差点就和这个纪录失之交臂。
杨勇记得,当时李谷一所在的中央乐团原本不愿意让她上“春晚”,因为1983年大年初一,团里安排了一场在深圳剧院的大型表演。李谷一作为招牌演员必须出场,并且是面向港澳地区售票,门票早已售空。那时深圳还只是作为一个对外的小窗口,基础设施刚起步,没有高速公路,没有机场,去深圳必须过两条河和边防安检,一天之内赶到几乎不可能。如果临时抽调李谷一到北京参加“春晚”表演,很难保证第二天不耽误在深圳的演出。
但是,李谷一是当时全国最火的歌星,为了保证收视率,策划组怎么也得想办法让她出现在“春晚”现场。“现在都是挤破头上‘春晚’,很难有(演艺明星)对‘春晚’剧组说‘不’。当时可没有这一说法,我们得想尽办法做工作协调。”杨勇说。
就这样,台里的一部长途电话成了杨勇的专线,他与中央乐团的领导开了两天的电话会议,始终没有谈妥。最后还是通过公安部协调出一个方案,初一一大早央视用专车送李谷一到首都机场,赶上午8点多的飞机飞往广州白云机场,广东公安厅派专车接到人后,一路免检过边防到深圳的表演场地,确保当天晚上的表演。听了这个方案,中央乐团同意了,李谷一才最终出现在1983年“春晚”的现场。
1983年春晚节目截图
王景愚拒演《吃鸡》
李谷一刚唱完开场的《拜年歌》,姜昆就上来了,嚷着没吃晚饭,肚子饿。在晚会进行中,他不时地在观众席转悠找零食。别看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其实是串场的伏笔。
晚会进行到第16个节目,由斯琴高娃和严顺开表演《逛厂甸》。“虎妞”斯琴高娃看中了在一旁候场的王景愚手里端着的一盘烧鸡,嚷着要买。王景愚不答应,两人正在台上吵着嘴,没想到姜昆在下面偷偷把鸡给吃了。丢了烧鸡的王景愚气呼呼地找马季评理,马季刚要质问姜昆,姜昆赶紧把一块鸡肉塞到马季嘴里。马季把鸡肉藏到背后,转过头来批评王景愚:“没有鸡你就不能表演了?老演员嘛,就来个无实物表演嘛!”就这样,王景愚开始了无实物表演《吃鸡》。没想到,王景愚因为这个表演红遍大江南北,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叫他“吃鸡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吃鸡》这个节目差点没能上那届的“春晚”。《吃鸡》创作于1962年,在1963年的元旦晚会和之后央视举办的“笑的晚会”上,王景愚曾多次表演过,周恩来和陈毅看了笑得直流眼泪。但在随后的“文革”中,“笑的晚会”和小品《吃鸡》都受到了所谓的“笑里藏刀”的批判,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腐朽生活作风的代表,王景愚也多次受到批判。这痛苦回忆显然让王景愚心有余悸,缩手缩脚。
就在1983年“春晚”开播前一个星期,《吃鸡》仍然没有定下来。策划组赶紧派马季、姜昆做他的思想工作。三人在房间里开起了小会。王景愚认为,这个节目无主题,容易让人想到庸俗和胡闹,当年就曾因为“无缘无故地笑”而被批判过,上晚会不合适。姜昆安慰他:“《如此照相》我都说过,还被有些人批判,不也过来了吗?”“你那突出政治,怎么也是社会大主题!我这《吃鸡》突出什么?突出个吃字?”王景愚反驳。两人争执不下。马季这时说:“十几年时间,老百姓都没怎么乐,为什么粉碎‘四人帮’后相声这么受欢迎?就是大家需要欢乐嘛。咱们搞晚会胆子要大点儿,让大伙儿乐了就好。”王景愚听了,沉默了半天,但还是没有松口。黄一鹤和杨勇看到这种情况,边给王枫汇报了情况,边继续攻王景愚的“思想堡垒”。最后,王景愚看了领导的批示才终于松了口。
刘晓庆在主持中给父母拜年
晚会开始近两个小时,看着所有的演员和节目都顺利地进行着,但坐在监视器旁的黄一鹤心里却忐忑不安,他的脑海里始终有个担忧,那就是刘晓庆。刘晓庆是所有演员中最后一个报到的,晚会开播前四五天她才从外地片场赶回北京。性格直爽的她刚到剧组,第一句话就给黄一鹤出了个难题:“我好几年没有回家乡过年了,想在晚会中给爸妈拜个早年。您看行不行?”这个要求若是放在20多年后的今天,根本就不算一个问题。但在那个年代,报幕员必须严格按照稿子念,任何个人情感的流露都是不允许的,更别说在国家级电视台节目中说自个儿家的事了。刘晓庆的这个“小要求”让策划组的所有成员都头疼不已,为此还专门开了个会商量。最后,大伙儿一致认为:从政治严肃性来说不太合适,但从个人情感出发又情有可原。而且1983年“春晚”的基调就是突出阖家团圆欢庆春节,刘晓庆给父母拜年也算是符合精神的。
可这事谁也做不了主,黄一鹤只能找主管晚会的台长王枫请示。王枫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只好转而请示广电部部长吴冷西。1983年2月10日,晚会最后一次彩排,王枫照例陪着吴冷西检查情况。看到一切准备就绪,吴冷西很满意,亲切地和演员们聊起家常。王枫赶紧招手让黄一鹤过去。黄一鹤到了跟前,顺势就把刘晓庆的要求给说了出来。吴冷西略微沉吟了一会,对黄一鹤说:“你必须保证(刘晓庆)完全按准备的台词说,不要多说,也不能说错。”得到了领导同意,黄一鹤赶紧让主持人们设计台词,并且一再嘱咐刘晓庆必须按台词说。“今天是除夕之夜,我在这里向远在老家,坐在电视机前的爸妈拜个早年。”当看到刘晓庆在主持过程中按照台词自然地给父母拜完早年,坐在监视器旁的黄一鹤才松了一口气。
“乡恋”解禁
晚会最大的一个高潮,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乡恋》。《乡恋》诞生于1979年,由著名作曲家张丕基作曲、李谷一演唱,随着电视片《三峡传说》的播出而红极一时。可是,由于当时文艺界仍然受“文革”时期歌曲“高、快、响、硬”的影响,《乡恋》一经播出就受到点名批评,被列为禁歌。尽管歌曲受到全国许多观众的喜欢,但在正式场合谁也不敢碰。
晚会刚开始不久,负责电话记录的一位小女孩就端着一个盘子走进了导演间,盘子里堆满了点播条,都是观众通过4部热线电话打进来的。黄一鹤随手打开一看,几乎全部都是点播李谷一的《乡恋》的。一开场就碰到了这个“雷区”让黄一鹤措手不及。他知道,如果《乡恋》在电视节目特别是在“春晚”上播出,那就是意味着开禁。这可不是件小事!怎么办?黄一鹤看到了坐在观众席旁的吴冷西。这个决定只能让领导斟酌了。黄一鹤朝小女孩使了个眼色,意思是“找那位老同志去”。小女孩走到吴冷西面前,把盛满点播条的盘子递给吴冷西。第一次,吴冷西看了之后马上摇了摇头,将盘子放到了面前的桌上。可没过多久,小女孩又端来一满盘子,黄一鹤一看,还是点《乡恋》的。黄一鹤又指了指,小姑娘再次把盘子送到了吴冷西桌上。吴冷西看了看,稍稍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摇摇头。就这样,一连递了四五盘后,黄一鹤看到,吴冷西有点坐不住了,在过道里来回踱步,还掏出手帕擦了擦汗。终于,他走进导演间,沉默良久,猛地一跺脚,操着南方口音对黄一鹤说:“黄一鹤,播!”听到领导的指示,导演间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惊呆了,马上就慌了手脚。那个时期还没有现场伴奏,所有的歌曲都是提前准备好磁带,在现场播出时演员只要对口型就行。可是,《乡恋》已经被禁播了好几年,录音师根本就没有准备磁带!黄一鹤赶紧让大伙儿找磁带。最后,一名技术人员告诉黄一鹤,家里有《乡恋》的磁带。黄一鹤立即让他骑单车去拿。20多分钟之后,这个小伙子满头大汗地把磁带取了回来。黄一鹤马上通知主持人姜昆插报《乡恋》,李谷一准备。《乡恋》终于在“春晚”中亮相了。
聊起这段往事,李谷一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感慨万分地回忆,当时她已经唱了五六首歌,并不知道幕后发生的这些事。突然听到主持人姜昆拉长了音报:“乡——恋——”惊讶之余,李谷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里只涌现出三个字:“解禁了。”
《乡恋》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这个惊喜也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0时30分,时间总长4个半小时的1983年“春晚”落下了帷幕。作为导演的黄一鹤和邓在军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演播厅的暖气并不是很足,但黄一鹤已满头大汗,贴身的秋衣也几乎湿透了。“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直播,每个人都很紧张。后来慢慢习惯了,也就好了。”黄一鹤说。
当所有演职人员回到燕京饭店时,发现全楼灯火通明,全体上班的服务员自发地排成长队迎接剧组归来。姑娘们念叨着晚会的节目和俏皮话,热情地将每一位演职人员送回房间。此刻,北京的天空已被迎春的焰火映得一片火红。后来黄一鹤才知道,四部热线电话因为连续10个小时超负荷工作,电话线路全都烧热了,负责线路的电话86局值班人员不得不报警,工程技术人员和消防人员在电话局守了整整一夜!
60多人撑起83春晚
1983年央视“春晚”的直播如同一枚石子猛然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荡起无数涟漪,在当时沉闷的文化界迅速引起巨大的争议。一台完全以欢歌笑语为核心的晚会,颠覆了绝大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了多年的晚会概念。一时之间,质疑、批判四起,但更多的是全国观众的喜爱和支持。从大年初一开始,广播大院的收发室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件,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每隔几天都是一麻袋送到黄一鹤办公室,最后不得不单独给“春晚”信件设立一个收发室。“数量多得成千上万,到现在也不知道最终的统计数字,绝大部分都是表扬晚会办得好。”黄一鹤说。直到今天,黄一鹤仍然收藏着几百封当年观众的来信。尽管当时没有收视率统计,但不管黄一鹤走到哪,人们谈论的话题都是“春晚”,聊得最多的就是《乡恋》和《吃鸡》。
和现在“春晚”的财大气粗相比,1983年“春晚”的各项数据让人颇感意外。整个演播厅不到600平方米,晚会的工作人员和表演嘉宾一共才60多人,现场观众也不到200人。
对于1983年“春晚”的总费用,王枫和黄一鹤都表示不太记得,因为没有服装采购费,演员、主持人都是穿着自己平时的衣服,女嘉宾大多数是毛衣配西装裤或者连衣裙。刘晓庆身着红衫黑裙成了当晚最亮眼的明星。据她回忆,1983年“春晚”播出不久,她在大街上就看到很多女孩穿着类似的衣裙,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晓庆衫。男主持人和男嘉宾大多穿着中山装或者西装,都没打领带,个别人还穿着卡其布的工装,带着浓重的时代气息。同时,场地布景都是现成的,也没有花钱做焰火。黄一鹤唯一记得的一笔开销是购买有奖猜谜环节的奖品:蓝色笔记本,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
每个五角钱,买了1000本,是从上海订购的。“500元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后是打报告给副台长阮若琳才定下来的。”黄一鹤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春晚”开始使用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的央视1号演播厅,演职人员人数也年年攀升。2008年“春晚”突破2000人,现场观众也将近千人,每年公布的收视率也是屡创新高。
尽管现在“春晚”的总导演们都一再表示每年“春晚”的花费并非媒体热炒得那么高。但一直有消息表示,明星们都有根据各自“身价”制定的出场费,上千人的伴舞演员的服装全部是定做,还有现场华丽的舞台布景、灯光、焰火等开支。甚至近几年的“春晚”主持人整场换四五套服装,每套都是动辄花费数万至几十万元去国外量身定做的。“耗费肯定是不小的。”一位总导演告诉笔者。
“春晚”窘境
1983年“春晚”大获成功之后,1984年“春晚”出现了第一批港台明星:张明敏、奚秀兰、黄阿原、陈思思,还涌现了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李谷一的《难忘今宵》等众多优秀作品,直到现在仍被业界公认为是不可超越的巅峰。
从此以后,电视文艺界开始了大胆的创新,“春晚”成了业内的改革先锋,小品这种新颖的文艺形式伴随着“春晚”正式登上舞台,大批港台歌星也借着“春晚”的东风登陆内地。20世纪80年代的“春晚”让一大批新面孔一夜之间成为明星,红透大江南北,也让亿万观众在除夕之夜带着期待和惊喜,牢牢地守候在电视机旁。
1993年,“春晚”首次引入竞争机制,央视向各部门公开招聘“春晚”总导演,从此确立了“春晚”总导演招标制。张子扬走马上任,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4年“春晚”开始采用部分演员现场真唱,不再对口型。1996年“春晚”首次实现北京、西安、上海三地同播。
盛世唱繁华,伴随着国家一天天富裕与强盛,大众文化也由贫乏走向丰富,“春晚”的走红就成了一种必然。
然而,随着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各类文化综艺节目和娱乐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视野,观众们眼界开阔了,除夕夜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春晚”走入观众流失的窘境,这也是一种必然。但无论如何,已经举办了26年的“春晚”必将成为一个无法磨灭的符号,永久地保留在中国人过年的记忆中,记录在改革开放的好日子里。
好文推荐
孙悟空有一个妻子,不过不是紫霞,而是一个无名的金鼎国女子。孙大圣对妻子很疼爱,偷王母娘娘仙桃时,不忘专门偷一件仙衣,“与夫人穿着”。看到悟空像八戒一样对世俗存有各种眷恋,令人好不适应。
海参崴来自古老的肃慎(满洲)原住民语言,汉译为“海边渔村”或“海边晒网场”。清朝时闯关东的河北、山东人把这里叫做“崴子”,以为当地盛产海参,所以汉译为“海参崴”。后来,海崴被沙俄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
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国历原创产品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