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1|回复: 0

贯穿中华几千年历史的古代四大帝师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5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8Rank: 8

积分
455322
发表于 2017-6-16 14: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帝师,是中国古代职务称呼,例如广成子是黄帝的帝师。
《史记·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
《汉书·朱云传》:“至 成帝 时,丞相故 安昌侯 张禹 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唐李咸用《题陈处士山居》诗:“樵童牧竖劳相问,岩穴从来出帝师”。
宋范仲淹《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五世食韩 ,并为正卿,厥生帝师,首造大汉”。
在从古到今的帝师中,真正配得上这一称号的只有四位,他们分别是周之吕尚、汉之张良、蜀之诸葛亮和明之刘伯温。而且这四位均非从儒家人物,倒像是从神话与历史交错的时光隧道里跑出来的半人半仙。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很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一天。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文王归国,便与吕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文王去世后,武王要伐纣王,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而且兵未出行,又遇到暴风雨。众大臣都很恐惧,只有吕尚坚持出兵,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武王最终听从了吕尚的意见,周军很快大获全胜,商朝被灭。
周朝建国之后,将吕尚封于齐,平定管蔡之乱后周王下令给吕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登基以后,对手下的谋臣功臣们来了一次大清洗,包括韩信、彭越、英布等都被砍了头,按理说功高震主的张良又不是刘邦的故人,为何刘邦对张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
其一,张良不恋权,张良本是韩国的司徒,后为刘邦做事,虽然参与军机,但不要职务。和其他重要人物相比,张良基本上属于无职无权的,不像韩信是齐王,而且是自己伸手要的;萧何是丞相,刘邦对于有权利的大臣一直不放心。甚至对自己的连襟樊哙还心存杀戮之心。没有职务的人,刘邦也不会顾忌到此人会阴谋夺权。
其二,张良多次救刘邦的性命,这让刘邦没齿难忘。鸿门宴上,刘邦危机四伏,项羽的利刃随时悬于刘邦勃项,张良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而后极令樊哙劝谏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
其三,张良洞察人性。大汉朝开国之际,因为分封大臣,群臣怨声载道。张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如果不是张良的妙计,群臣很难驾驭得了。
历史上,张良在刘邦坐了天下之后,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在张良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然而今日我们重读其前后《出师表》,观其明知“民穷兵疲”,战无胜算,还要用兵,全无《隆中对》之战略思想,惟以权谋伏于忠义辞章,动辄祭起先帝遗志,而不见其为国为民着想,无谋富国强兵之策,反以曹操作为军事投机的榜样,欲以机会主义的用计,来取代提高综合国力之时,徒然一声叹息,历史的走向你可以假设,但你永远无法重新来过。
刘伯温即刘基,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曾预言未来中国,明代刘伯温的预言确实用隐喻的方式预言了今后数千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著名的刘伯温《烧饼歌》。
四位帝师中,惟有他是从科举制里出来的,身上沾染了些许书生意气。尽管神机过人的刘伯温而且为了自身的安全,曾数次固辞不愿受爵,后来无奈被封为诚意伯之后,又马上急流勇退。可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到底又能退到哪儿去呢?再说,他也没有完全做到全身而退,这样恰恰就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刘伯温的死,是朱元璋亲手编制出的导火索,然后再亲手点燃它,引爆,炸掉他想炸的所有人。让他们全部血肉模糊,永绝后患。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这是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因为每到一个衰乱的时代,“三玄”之学(《易经》、《老子》、《庄子》)就会特别受人欢迎。这是在动乱不安中,人们的精神失去寄托,便希望从这方面,找到一条出路。而大多数道家人物遵循的都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一法则。
四大帝师,吕尚之所以能功德圆满,是因为有分封制,可以封邦建国,不再身居庙堂,这是一种大退。而张良面对君主专制,退隐即是善终。至于诸葛亮,虽然未退,却不失为从帝师军师向行政官僚转化的范例,勉强可以算是一种退。刘伯温刚好相反,他既没能真的退,也没有完成从军师向丞相的转型。
帝师没落是趋势,每况愈下,张良不如吕尚,刘伯温不如诸葛亮,刘伯温以后,再也没有那样的帝师了。帝师终结者是朱元璋,看似官场排除异己,实则欲以君主专制消灭能左右国家命运的风云之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