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79|回复: 0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在线浏览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9-9-21 08: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史书流传范围广泛,这些同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其间,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他们在时人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史书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常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不仅他们所撰史著广受读者喜爱和追捧,而且由他们推举的史著也往往受到时人的广泛关注,由此便形成了史书流传时的名人效应。其中,名家对史书流传的助推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如《史记》《汉书》等,名家不仅将其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其中,在对历代名著喜好方面,如钱若水“有清识,风流儒雅。好学,善谈论。尤爱《西汉书》,常日读一卷”。可见钱氏已将阅读《汉书》等著作视作每日必修科目。又如黄庭坚声称:“每相聚,辄读《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由此可知,黄氏已将《汉书》视作净化心灵的神丹妙药了。这些经典受名家重视后, 一方面会被收藏保存,另一方面会被更多人追捧。
其次对于时人所撰史著,尤其是叙事颇具特色的史著,编修体裁、体例具有创新的史著,名家往往以极大热情予以赞扬和推荐。如对于刘恕及其《十国纪年》,司马光在《〈十国纪年〉序》中饱含深情地言道:“道原好著书,志欲笼络宇宙而无所遗,不幸早夭,其成者,《十国纪年》四十二卷……光不为人撰铭文已累年,所拒且数十家……故序平生所知道原之美,附于其书,以传来世。”他又在该书末言:“世称路氏《九国志》在五代之史中最佳,此书又过之。”在此司马氏表明了该书在同类史著中的突出地位,得到名家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
虽然印刷业在宋代发展迅猛,但一些史著能否得以顺利刊刻流传,却成了时人颇为关注的问题。此间,若有名家推举称赞一些史著,尤其是流传较少的史著,它们的命运便会有所转变。如对于孙甫《唐史论断》的流传命运,清人朱彝尊指出:“庐陵欧阳氏、涑水司马氏、眉山苏氏、南丰曾氏交叹美之。绍兴中,曾镂板南剑州。端平间,复镌于东阳郡。今则流传寡矣。”可见该书在北宋时,就历经司马光等名家盛赞,南宋时才被地方刊刻印行。
总而言之,从以上诸种情况来看,名家不仅有自己喜好甚至偏爱的史著,而且还常常以极高的热情推举和赞扬相关史著,从而加快其流传速度,扩大其流传范围。同时,在推举和称赞的方式上,他们不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而且多从阅读者的角度论述问题。具体而言,名家们有时采用直接评论的形式,有时则以序或者跋等形式,甚至有些名人以个人亲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心得,由此彰显相关史著的优点,以期达到对相关史著流传、刊刻的助推作用。不过,名家因不时会受到社会政治环境、修史体制、学术文化水平以及自身地位与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在著史、传史时难免出错而被有意指责,他们的特殊身份会被利用,他们的自身偏好会影响他人,凡此等等,均在当时产生了不小反响。
(摘自燕永成《试论史书在宋代流传时的名人效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社会名流在广大民众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史书流传时容易形成名人效应,有人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从而成为有名的史书。
B. 名家不仅将流传已久的历代名著视作治史经典,而且还作为个人修身的精神法宝。如钱若水尤爱《汉书》,常日读一卷。
C. 名家往往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和推荐时人所撰的像《十国纪年》那样的史著,因为它们的叙事具有创新性,编修体裁、体例颇具特色。
D. 虽然印刷业在宋代发展迅猛,但是一些史著,尤其是流传较少的史著,若没有名家的推举和称赞,它们就无法刊印流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用钱若水、黄庭坚两例论证经典著作受名家重视后,会被更多人追捧。
B. 文章以司马光引言盛赞史著来论证名家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
C. 文章用孙甫《唐史论断》的流传史实论证史著经名家盛赞之后会受到追捧。
D. 文章选用众多事例论证宋代史学发达、史书繁多与名家支持密切相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社会名流喜好并编撰史著,时人在选择史书、阅读史书、刊印史书以及传录史书等史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这些是宋代史学发达的表现。
B. 宋代社会名流不仅重视流传已久的经典史著,而且还以极高的热情推举和赞扬当时的人所撰的有特色、有创新的史著,这些行为可以加快相关史著的流传速度,扩大相关史著的流传范围。
C. 名家的推举和称赞方式灵活多样,有时采用直接评论的形式,有时以序或跋等形式,甚至以个人亲身感受来说明阅读心得,这也说明他们多从专业角度论述问题。
D. 名家受诸多因素影响,在著史、传史时难免出错而被有意指责,他们的特殊身份会被利用,他们的自身偏好会影响他人,这些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位警官的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地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儿。”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呵斥道,“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的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 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的: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
“我蛮高兴的!”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的,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的,警察局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的,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间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普通同志。”我答道。
“被捕前是干什么的?”
“囚犯。”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当时的罪行?”
“高兴的面孔。”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预审员说。
“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因为那天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现?”
“不好。”
“原因?”
“服劳役太少。”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话中有话,既写出了“我”悲喜交集的复杂表情,又为后文“我”的被捕做了铺垫。
B. “我”假装不知道“要高高兴兴的”这条法令,百般抵赖,想要寻求逃脱的机会,因为“我”是一个惯犯,有和警察打交道的经验。
C. 警察看到“我”在港口的样子,就注意到“我”有违反法律的行为,还表情严肃、怒气冲冲地逮捕了“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警察的专横与粗野。
D. 小说中“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
5.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说为什么以“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课内阅读(本题共7小题,31分)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前两句分别写的是静谧和喧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B.开篇两句写诗人傍晚时分江行的所见所闻。
C.“人随”两句是以人们的归家来引出诗人自归,两种归途展现两种不同的心境,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D.诗人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水舟行到鹿门山,一路兴致勃勃、毫无倦意,表现了其旅途的欢快之意。[来源:学.科.网]
8.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孟浩然的诗歌常在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意境深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自然流畅,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C.三、四句是说世人归家“我”离家,心情迥异,归途有别,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
D.五、六句写夜归途中的微妙感受,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自然、忘情于物外的独特心境。
9.请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分)
⑵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3分)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璟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璟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璟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璟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璟故,不纳。从效闻璟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B.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C.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D.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钦宗。
D. “拜”指跪地行礼,接受封赐或接受官职,所以可以解释为“授予职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煜为人仁义而且孝顺,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的额头很宽,两个前齿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亡,李煜幸运地被封为吴王。
B.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上奏表章献纳贡品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璟来袭击自己,于是派自己的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病死后,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抵十枚铁钱使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D.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率直能说真话,想起用他为宰相,而韩熙载内室有侍姬数十人,李煜因此觉得他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子之职,分司南都。后韩熙载将侍姬全部驱逐,李煜很高兴,恢复了他的职位。但韩熙载反复无常,李煜最终没让韩熙载做宰相。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5分)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屈原庙
[明]梁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 ①梁辰鱼:戏曲作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所描绘的民间传说中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4. 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首联中的“寒云”“秋来”描绘了庙前的凄冷萧条。
B. “荐水蘩”的意思是诗人走进庙堂后,给屈原供上了祭品。
C. “山鬼”“吹青殿火”及“灵儿”“舞白霓旛”描写了屈原庙的神秘色彩。
D. 颈联采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屈原之死的惋惜,也表达了对荒淫昏庸统治者的愤恨。
E. “斑竹”因斑痕出名,借“斑痕”写泪痕,运用比喻手法,写斑竹对香草杜蘅哭泣。
15. 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湘夫人》中表现湘君以薜荔为帐幕,蕙草做帐顶来经营爱巢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没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岳阳楼》中写了登楼所见,其中,“__________”一句写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 界,“__________”一句写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湖水之中。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睇眄(tì)    巨擘(bò)   脂肪(zhī)  暂付阙如(què)
B霓裳(shānɡ)  汀渚(zhǔ)  鼙鼓(pí)   九月寒砧(zhān)
C江浦(pǔ)    剖析(pōu)  殷红(yīn)  哭号哀告(hào)
D渌水(lù)    天姥(mǔ)   踯躅(zhú)  翘首以盼(qiáo)
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讫今     噩梦     云霄雨霁     钟鼓馔玉
B. 玷辱     垢病     感恩带德     金碧辉煌
C. 修葺     松弛     哀声叹气     不既不离
D. 通宵     辐射     不落言筌     陈词滥调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来源:学§科§网]
B.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
C. 近来,有中小学生因忍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逃学。这告诉我们,除了学生要端正学风,提高心理承受力外,老师教育孩子也要不为已甚,处罚过度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D.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表里山河’,藏在水下的更多。”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21. 下面是一首七律,请你根据理解,选择正确的一项以补足全诗(  ) (3分)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1)_________________。
巫峡啼猿数行泪,(2)_________________。
青枫江上秋帆远,(3)_________________。
圣代即今多雨露,(4)_________________。
a暂时分手莫踌躇 b白帝城边古木疏 c衡阳归雁几封书 d驻马衔杯问谪居
A. a c b d       B. d c b a
C. d b c a       D. a b c d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
要求: 联系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
答案:
1. B [解析] A项,“有人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从而成为有名的史书”理解分析错误,原文只是说由名家推荐的史著会受到更多人关注。C项,理解文意错误,应为“叙事颇具特色,编修体裁、体例具有创新性”。D项,说法过于绝对。名家的推荐和称赞有助于史著刊印流传,但不能说没有名家的推荐和称赞史著“就无法刊印流传”。[来源:Z_xx_k.Com]
2. C [解析] C项,“受到追捧”言过其实,过于夸大。
3. C [解析] C项,曲解原文内容,原文说的是他们“多从阅读者的角度论述问题”
4. B [解析] “‘我’假装不知道‘要高高兴兴的’这条法令”属无中生有。文中“我”不知道法令的原因是“我”昨天刚从牢里被释放出来。另外,“‘我’是一个惯犯”在文中没有依据。
5.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是以“我”的心理活动贯穿全文的,通过对“我”在事件中的不同心理活动的细致表述,集中体现了“我”的遭遇的荒唐、可笑。②推动情节:“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节得以发展。③衬托人物:小说中“我”的无辜与弱小,更加衬托出警察及政府高压统治的无理与强暴,寄托了作者对“我”深切的同情。(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从情节(推动情节)、人物(衬托人物)以及人称的作用(讲述故事)几个方面来分析。从文中看,“我”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一般考虑其对情节是否有推动作用、是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以及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6. [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我”不想要什么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直接吐露出“我”的内心充满悲凉,“面孔”是无法选择的,却因此获罪,足见“我”的痛苦之深,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所适从的境遇;③思想内容上,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我”的面孔,表现了“我”两次被判刑的荒唐,批判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小说以此结尾,首先考虑其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还要考虑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等。
7.D [解析] 本诗虽然是作者在旅途中的即兴之作,可作者在此时毫无欢快之意,内心更多的是寂寥和平淡,这表现了作者的清高隐逸之意。
8.B [解析] 本诗是七言古诗,律诗是近体诗。
9.⑴:拿出酒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⑵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10.D [解析] 原句标点为:“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11. B [解析] “(太子)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的说法错误,“太子”不可以指其他儿子。
12.B [解析] “李煜”应为“李璟”,此处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13.(1)派遣中书侍郎冯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下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职务内的事情的,每日两个人在内殿等待诏令。(“修”“职事”“待制”各1分,句意2分)
(2)李煜曾经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子饮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怏怏”“蹙”“酣”各1分,句意2分)[来源:学科网]
14. CE [解析] C项场景描写进一步烘托了屈原形象,显示了屈原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E项是拟人手法。
15. 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诗人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身世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16.(1)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越水成文 (4)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5)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17.D [解析] A睇(dì) 阙(quē) B裳(chánɡ)砧(zhēn) C殷(yān) 号(háo)
18. D [解析]A.“讫今”中“讫”应改为“迄”;B.“垢病”中“垢”应改为“诟”,“感恩带德”中“”带应改为“戴”;C.“哀声叹气”中“哀”应改为“唉”,“不既不离”中“既”应改为“即”;D.全部正确。故选:D。
19.C [解析]A.差强人意,指勉强使人接受,银壳钻挂表以底价拍出不能使人满意,故不合题意。B.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C.不为已甚,指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D.表里山河,表里的意思是内外。而外有高山,内有大河。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20. C [解析]A.否定不当,删去“不”。B.动宾搭配不当,“矛盾”不能“分担”,应改为“缓解”。D.宾语中心语缺失。应在“音像制品”后加“的人或团体”。故选C。
21.B [解析]根据律诗的颔、颈联一般要求对仗的特点。“数行”对“几封”,“秋帆”对“古木”,根据诗意,“暂时分手莫踌躇”应是煞尾句。故选B。
22. 文题解析:? 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两个小孩玩一次石头交换糖果的游戏,小男孩有私心,把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而小女孩则毫无保留地交出了所有的糖果。事情的结果变得很有意思:小男孩彻夜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为什么会这样?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
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话题联系起来。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不管是“怀疑与信任”“心计与童真”,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
平时写作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问,文章一定会发散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文章可以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救赎之路何在?“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良知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使用这样的观点将会是文章的深刻而精彩之处。
优秀作文:
良知的叩问
在普世价值观中,所有的交换都是等价的,那些付出最多的人,也理应得到最好的回报,但现实却往往与之相悖。因为个人私心恣意地在世间胡作非为,个人利益又不可一世地在世间横行霸道,所以只有世人的良知踽踽独行。? 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而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甜,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一直在想小女孩是否也藏起了最好的糖果。孩童最是天真无邪的,“良知”一词之于他们,恐怕是过重了吧。小女孩的真挚和善良让她的小世界单纯快乐,而小男孩的谎言却使他难逃内心的煎熬和痛楚,那是良知在起作用。我想我更愿意相信这则故事并未结束,它真正的结尾应该是小男孩在第二天一早便找到了小女孩,将他私藏的石头悉数送给她,并向她诚恳地道歉。加上这个结尾之后,人性便会归于完整,倘若不加,我们看到的只是残缺破碎的人性。毕竟邪恶也好,后悔也罢,只是世间一隅,难以囊括万象。? 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这小小一隅就有可能被人无限放大。世人惶惶,唯恐自己便是下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毕竟生活并非出自安徒生之手,也无人有此等情趣为每一
个恶都加上一个完美的结局。很多的恶都是终于良知的,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摧花狂魔”王书金现已归案,他潜逃了十多年,内心不安,无以成眠,而在之后的庭审过程中,更是坚持认罪。由此可见,在很多时候良知的作用甚至大于法律,没有人能够逃过良知的叩问。曾经“红极一时”的“毒奶粉”“毒豆芽”等毒物必有一日会在“江湖”上销声匿迹,那些出卖良知的人必会受到无尽的谴责。社会弊端层见错出,这里有罪恶和鲜血,这里有悲悯和血泪,这里有无尽的潘多拉魔盒等待开启抑或永世封闭。我们用一己之力似乎难以驱退黑暗,但是我们的良知却如同火炬,薪火相传,便可铸成太阳一般的光亮。这个世界更像是来自卡夫卡的臆想,而非《一千零一夜》,我们需要良知,良知的叩问有着巨大而不可比拟的力量。良知来自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造物主的天才在于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完整的。? 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在迈上通向万劫不复的独木桥时,良知必将是能使他悬崖勒马的最为有力的缰绳。“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狄更斯预言的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庆幸,还有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
[参考译文]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李煜为人仁义而且孝顺,善于作诗文,又善于写字作画。他的额头很宽,两个前齿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从太子李冀以上,李璟的五个儿子都早亡,李煜按顺序被封为吴王。宋建隆二年,李璟迁都到南都,立李煜为太子,留京监国。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继位。在境内实行大赦。派遣中书侍郎冯延鲁准备贡礼送给宋朝廷,下令各司四品以下的官员没有职务内的事情的,每日两个人在内殿等待诏令。
(建隆)三年,泉州留从效死了。李璟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上奏表章献纳贡品到京师,宋世宗因为李璟的缘故,不接受。留从效听说李璟迁到洪州,怕李璟来袭击自己,于是派自己的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病死后,泉州人就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张汉思年岁大了,不能胜任职务,泉州人陈洪进把他赶走,自称留后,李煜便让陈洪进做节度使。乾德二年,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府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抵十枚铁钱使用。(李煜)任命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
(建隆)五年,李煜命令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批在光政殿值夜班,李煜拉他们一起谈论。李煜曾因韩熙载尽职尽忠,率直能说真话,想起用(他)为宰相,但韩熙载内室有侍姬数十人,经常外宿偷偷陪侍宾客,李煜因此觉得他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子之职,到南都执掌政务。韩熙载将歌舞伶人全部驱逐,自己单车上路,李煜很高兴,把他留下来,恢复他的职位。不久, 侍姬们又渐渐回来了,李煜说:“我真是无可奈何啊!”这一年,韩熙载死了,李煜感叹说:“我始终不能让韩熙载为宰相啊。”他想追赠(韩熙载)为平章事,问前代可有这样的事例,众大臣答道:“以前刘穆之曾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于是追赠韩熙载为平章事。韩熙载,是北海武将之家的孩子,初时和李谷是好朋友。唐明宗时,韩熙载向南奔向吴地,李谷送他到正阳,酒酣话别,韩熙载对李谷说:“如果江左任用我为宰相,我一定长驱北上,以平定中原。”李谷说:“如果中原任用我为宰相,我将直取江南,就像探囊取物一样。”等到周朝之师南征淮河一带,任命李谷为将军,率军以攻取淮南,而韩熙载却并未有所作为。
开宝四年,李煜派他的弟弟韩王李从善到宋京朝拜,李从善被(宋朝)扣留,没有被送回。李煜亲笔写信求宋朝让他的弟弟从善回南唐,宋太祖还是不允许他弟弟回去。李煜曾经因为国家日益困窘而怏怏不乐,满怀忧愁,成天和臣子饮酒,愁思悲歌,不能自已。李煜性格骄矜奢侈,喜爱声色,又喜奉佛,爱高谈阔论,不理政事。(开宝)七年,宋太祖派使者持诏书宣李煜赴宋京,李煜推托有病,不肯入宋京。宋朝大军南征,李煜派徐铉、周惟简等人上表向宋朝请求暂缓军事进攻,(宋太祖)不答复。(开宝)八年十二月,宋师攻克金陵。(开宝)九年,李煜被俘至宋京,宋太祖赦免了他,封他为“违命侯”,授任左千牛卫将军。他的后事详见于本朝国史。
[/hid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